解讀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
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再度“聚焦”三農,為何鎖定“農業科技”?
李:2011年我們已經連續8年增,我們的單產也實現了新的突破,但是我們現在的單產水平,一直沒有穩定
柯:應該看到我們的挑戰很大
李:科技對我們的增產,這份潛力可以說是無限的。
2012年,一號文件提出了哪些新舉措,又能給科研工作者和億萬農民帶來什么樣的利好消息?《聚焦三農》為您解讀!
主持人1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收看聚焦三農。從2004到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已經連續八年以三農工作為主題。2月1日,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正式公布,主題依然“鎖定三農”。那么,這份新鮮出爐的一號文件重點關注的是哪些領域的內容?為什么要關注這些領域?億萬農民又能從中得到哪些實惠呢?
解說:2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11.13,-0.03,-0.27%)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這也是本世紀以來連續第9個鎖定三農的中央一號文件。
文件顯示(字幕):實現農業持續穩定發展,長期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根本出路在科技。農業科技是確保糧食安全的重要基礎支撐,是突破資源環境約束的必然選擇,是加快現代化農業建設的決定力量,具有顯著的公共性、基礎性、公益性。
顯然,“農業科技”是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重點關注的三農領域之一,一夜之間,這四個字熱遍了大江南北。那么,今年的一號文件之所以聚焦農業科技,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中國農業大學(微博)校長柯柄生:,我覺得要理解這問題有兩點,第一點就是在豐收的大背景下我們挑戰依然很嚴峻,如何持續的增加農產品的供給,滿足人們的消費需求和經濟發展的需求,任然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和壓力
解說:2011年,中國糧食再獲豐收,總產跨上1.1萬億斤的新臺階,達到11424億斤,比去年增加495億斤,連續第五年穩定在1萬億斤以上,是半個世紀以來首次連續八年增產,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增產幅度最大的時期。
中國農業大學校長柯炳生:我們不能夠陶醉于我們已有的豐收,應該看到我們的挑戰很大,實際上糧食連續8年大豐收,今年達到歷史的最高水平,我們仍然大量進口,我們去年進口了5千多萬噸的大豆,那用我們國內土地來生產的話,我們需要額外拿出20%的面積,進口的棉花還有其他的油料等等,還有植物油等等,所以這挑戰很現實的,非?,F實的挑戰。
解說:在糧食大豐收的喜悅中,在對未來的冷靜思考中,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再度鎖定三農,且重點強調(字幕)“實現農業持續穩定發展,長期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根本出路在農業科技”。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 2011年我們已經連續8年增,我們的單產也實現了新的突破,但是我們現在的單產水平,一直沒有穩定,300多公斤,我們也知道,我們國家超級稻,現在在單產里面大面積適眾已經達到了900多公斤。我們通過這樣一個比較,就可以看出科技對我們的增產,這份潛力可以說是無限的。
解說:科技對糧食增產潛力無限!這句自信的宣言讓我們再度回憶起了美國學者萊斯特布朗在1994年發出的疑問——21世紀,誰來養活中國?當時,這個言論一出,猶如一顆重磅炸彈在世界范圍內爆炸開來,一時間,質疑和猜測紛紛撲向中國,而在這時,很多人都把目光投向了雜交水稻專家袁隆平。
袁隆平:萊斯特 布朗很認真 他是有根據的 他不是亂講的 但是最大的不足 就是對科技進步 提高農作物產量的潛力 他認識不足
解說:就在那篇危言聳聽的言論發表兩年后,袁隆平主持了農業部的超級稻計劃。從1996年到2000年,超級稻畝產量增產20%,多養活了7000萬人口。而從2001年到2005年,依靠科技做支撐,超級稻再度發力,實現了畝產800公斤的目標!農業部計劃在2015年實現第三期畝產900公斤的目標,而袁隆平先生認為,這一目標的實現還可以提前。
袁隆平:通過科技進步 通過我們共同的努力 不但能夠養活自己而且還可以為其他發展中國家 糧食短缺問題做貢獻
解說:2011年9月份,在湖南隆回縣的百畝試驗田里,經專家組驗收,由袁隆平研制的“Y兩優2號”超級稻平均畝產達926.6公斤。業內專家稱,這一突破標志著中國雜交稻種植技術遙遙領先于世界水平!
中國農業大學校長柯柄生:我們全國的水稻的單產跟美國比還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我們至少有八個省水稻的平均單產水平是超過美國的,這非常不容易,這意味著說我們水稻的單產的實際水平我們的科研水平實際的水平占據著領先地位。
解說:超級稻的成功,再次驗證了“一粒種子可改變一個世界,一個品種能造福一個民族”的科學預言!這就是良種的作用,換言之,這就是科技的威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我們用比較少的資源,或者是同樣的資源,生產出更多的農產品。我們怎么樣來提高這種資源效率或者說提高這種單產呢,關鍵的問題靠科技,第一通過優良的種子,那么呢它的這種增產潛力是無限。
解說:十幾年過去了,布朗先生關于中國出現糧食危機的預言并沒有發生,
而中國糧食總產從2004年開始就不斷地刷新著自己的高度,這其中,農業科研人員培育出的優良品種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如果我們把我們國家里面我們的糧食單產,我們有300多公斤,提高到400公斤的話,我們如果是16億畝地,我們就可以達到6.4億的糧食,我們如果是400公斤的畝產的話,那可以說我們現在不要進口,我們都能夠滿足國內的這種需求了
解說:科技興農,良種先行,正是鑒于良種對農業生產的巨大貢獻,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著力抓好種業科技創新。增加種業基礎性、公益性科研投入,加強種質資源收集、保護、鑒定,創新育種理論方法和技術,創制改良育種材料,加快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種!
安徽懷遠縣渦北新城區何巷村村民謝新軍:沒想到,一號文件提出了我們農民最關心的品種問題,我們希望能培育出一些更高產的品種。
安徽懷遠縣渦北新城區何巷村村民李秀英:有了這些高產的品種,我們的產量也會大大增加,我們口袋里的錢也就多了。
主持人2:同時呢,為了鼓勵農民兄弟多用良種,一號文件還提出,2012年要加大良種的補貼力度;同時,還要擴大農機具購置補貼規模和范圍,進一步完善補貼機制和管理辦法。這倒讓我想起了農技人員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糧食要豐收,不僅要推行良種良法配套、還需要農機農藝結合。在剛剛過去的2011年,黑龍江北安市就是依靠大規模的機械化作業取得了豐收。
記者:2011年大豆收成怎么樣 不錯
怎么個不錯法 2011年比去年畝產提高60斤,估計增加120元一畝地
記者:我聽說你們今年遭遇了三次災情,對糧食有影響嗎
現在不算太大,已經過去了,大機械唱歌整地抗災抗旱,發揮作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