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內主流聲音都認為,近年來國有企業績效的提高并非源自企業效率的提高,而主要源于國有企業的壟斷地位,這種壟斷不利于民營企業和市場經濟的發展,所以要深化改革,破除國有企業的壟斷,實現私有化;同時,相當一部分學者則認為,要警惕“國有企業壟斷論”的誤導。這就需要理性看待國有企業的壟斷。
一、客觀看待“國有企業壟斷”
我國的經濟制度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公有制的主體地位的體現主要是通過國有經濟來實現的。2006年國資委《關于推進國有資本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國有經濟應對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保持絕對控制力,包括軍工、電網電力、石油石化、電信、煤炭、民航、航運等七大行業。這些領域國有資本總量增加、結構優化,一些重要骨干企業發展成為世界一流的企業。同時,國有經濟對基礎性和支柱產業領域的重要骨干企業保持較強的控制力,包括裝備制造、汽車、電子信息、建筑、鋼鐵、有色金屬、化工、勘察設計、科技等行業。這些領域中國有資本比重下降,但國有經濟影響力和帶動力增強。這些行業中有些是國企應該掌控的,有些是國企應該退出但還沒有退出的,而正是國有經濟的這種控制和轉型期的特殊階段,導致其在某些行業中集中度過高,如石油化工行業的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通信行業中的電信、移動、和聯通等,這才“招致”了今天的“國企壟斷論”。
1.完全壟斷的企業很少
我國國有企業在某些行業確實存在著高集中度的現象,但這是不是就意味著壟斷呢?我們首先需要明確壟斷的概念。所謂“壟斷”,經濟學上通常是指一個或幾個生產者獨占生產或市場,即單一的個人、組織或集團排他性地控制某種資源、產品、技術或市場,或者是少數幾家企業獨占生產和市場的狀況,前者是標準意義上的完全壟斷,而后者則是加入了競爭元素的壟斷,一般稱之為寡頭壟斷。如果再精煉一點,我認為只有掌握定價權的企業,也即可以按照自己利潤最大化來制定其產品的價格,無視消費者和其他生產者的影響的企業,就可以稱作壟斷企業。
根據如上定義,我國有些行業確實存在著寡頭壟斷,但并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完全壟斷。正如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部部長許保利曾表示“在117家央企中,真正算得上壟斷企業的可能只有8家。分別是中石油、中石化、國家電網、南方電網、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以及中國鹽業總公司的食鹽專營業務。” 這幾家公司可以稱作寡頭壟斷。即使在集中程度比較高的石油石化行業中,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家之間存在著激烈的競爭。同樣,電信行業中也有移動、聯通、電信三大公司割據,平日里見得最多的莫過于三家公司為了維持自己的市場份額爭相推出各種促銷活動。
其次,在很多行業中,國企并沒有獨立自主的“定價權”,還是拿石油行業舉例,我國成品油的價格都是由發改委制定的,企業沒有權利來單獨定價,更別說哄抬油價。再次,上述幾家公司都帶有自然壟斷的性質,即在這些行業中,由一家規模較大的廠商提供產品比多家廠商同時提供該商品更加有利于資源的優化配置。比如說,我們只需要一套電網就可以了,但如果為了加大競爭而引入其他的廠商,就會帶來重復鋪設的浪費,所以這種壟斷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能帶來更高的經營效率。我國特殊的國情決定了率先進入這些行業并做大做強的都是國企,所以有了今天的局面。
最后,這些國企單位都要受到國家反壟斷法的制約,反對其濫用壟斷地位的行為。所以,我國并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完全壟斷,只有某些行業中存在集中度過高的現象,出現了寡頭壟斷的市場結構。
2.壟斷和所有制結構無關
我們不能從國有經濟占有主體地位就得出所謂的“國企壟斷論”。即使我國確實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壟斷,這也是無可厚非的,因為壟斷只是一種正常的市場結構,不應該賦予其太多的體制因素。壟斷和體制并沒有直接的聯系,社會主義國家中會有,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更是比比皆是。我們熟知的??松?mdash;美孚、殼牌、BP為首的國際大石油公司都是壟斷企業,比中石油、中石化更加強大的壟斷企業。美國波音和歐洲空客生產的客機占據世界民航機市場的近90%,幾乎完全瓜分了干線民航機的全球市場。我們幾乎每個人都使用的Windows操作系統在全世界計算機操作軟件中也占有近90%以上的份額,一直是美國反壟斷法“關注”的對象等等。西方國家壟斷企業多不勝數,可以毫不夸張的說,只要你能在中國看到的外國商標,多為壟斷企業。因為這些行業中的國際品牌只有首先在本國發展壯大后才有實力進行跨國拓展。
只要是有競爭,最后都會產生壟斷,當初的競爭者最后成為壟斷者,隨著壟斷的打破,新一輪的競爭開始,最后還是會形成壟斷,這是市場的“自然規律”。與國際大壟斷資本相比,當前我國所謂的“壟斷國企”真是小巫見大巫了。我們都能接受國外壟斷公司,為什么卻對本國的壟斷如此敏感呢?況且,跨國資本早已經開始起世界范圍內的布局,在一步步蠶食我國的市場,我們是不是應該警醒點呢?必須要明確的是,我們應該堅決的反對國企的壟斷行為,而并不是要反對國企的壟斷地位。
3.國企“壟斷”——歷史的選擇
壟斷和所有制結構并沒有關系,而在我國卻很“湊巧”,壟斷總是與國有企業一起出現。我國壟斷行業中大型企業多為國有企業,中央企業在我國一些行業中處于壟斷地位,這是客觀事實,國企也就被“壟斷”了。之所以會有上述“巧合”,這是有一定的歷史因素。
建國后,我們實行的是計劃經濟,當時除了國企就沒有其他的企業,因為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國企是社會主義國家的標志。這種國企大一統的格局對建國初穩定國家經濟水平發揮了重大的作用。然而隨著我國經濟的水平的恢復,全民國企的格局越來越制約國家的發展。改革開放后,我國開始市場經濟改革,國企首當其沖。改革的基本思路是逐步收縮國企的控制面,并鼓勵私營企業,外資企業的發展。開始了國退民進的進程,1999年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對國有企業改革作出了《關于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稕Q定》提出了“國有企業有所為,有所不為,有進有退”的方針,并要根據這一方針對國民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國有企業有所為”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1)涉及國家安全的行業(如國防和尖端武器制造、貨幣發行和管理);(2)自然壟斷行業(如電力、石油、礦山、鐵路、自來水等);(3)提供公共物品的行業(如教育、環境、公共衛生等);(4)支柱產業、高科技產業中的骨干企業。
如果你仔細觀察,我們現在所“針對”的國有企業均反映在以上四大類中。我國經濟始于計劃經濟,企業也就是從全部的國有企業逐步改制而來,以上四大類均是還沒有改革或者不能改革的領域。30多年來,我們一直走的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開拓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這也就決定了我們與西方國家的發展模式有所差別。事實上,涉及國家安全的行業,應該也必須由國有企業在控制,世界上任何國家都是如此。關于自然壟斷行業,因為自然壟斷的特性,一些國有企業依靠歷史的原因,成長為行業的領頭羊,享有壟斷的地位,即便放開管制,其他企業進入后也只會帶來資源的浪費,經濟上并不可行;涉及公益性的行業,由國企掌控也更加合適,因為其前期投入高,回收周期長,營業利潤低等特點,私營企業逐利的特點決定了其不會進入這些領域。
因此,我國有企業多帶有壟斷色彩,是歷史的結果,體制的選擇,我們不能刻意回避,更不能全盤否定。
4.理性看待國企利潤增長
近年來,國企盈利問題廣受社會關注,以“三桶油”為代表的一些國有企業每年都保持者較高營業利潤,卻引起了極大的爭議,都認為國企的利潤都來自于壟斷地位。誠然,這“三桶油”都確實得益于其壟斷地位,但不能說是完全依靠壟斷地位。我們還應該看到由于資源的稀缺性,資源價值的提升讓這些企業盈利變得很正常,更應該看到的是中央企業這些年在深化體制改革、加強內部管理、加大技術創新、調整布局結構、提高隊伍素質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艱辛努力,極大地調動了中央企業和廣大職工的生產經營積極性,國有企業經營績效逐年提高。另一方面,國企利用其優勢,加大技術創新投入。“目前,我國的許多國有企業在生產規模、科技創新、全員工效、安全指標和發展速度等主要技術指標上不僅在國內一流,在國際上也處于領先地位。比如,2005~2007年,中央企業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項,二等獎154項,分別占該獎項的47.5%和27.1%。2006年和2007年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全部由中央企業獲得。中國石化、兵器裝備集團、中國石油每年申請專利總數均超過1000項。”
這些情況都說明,國有企業經營績效的提高有著堅實的基礎,而絕不能僅僅歸結為所謂的壟斷。應該說,沒有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和國企自身結構的調整,中央企業是難以取得這些成就的。計劃經濟時期,不都是國企,都是國家壟斷嗎?為什么當時不但不能盈利,還一度到了瀕臨破產的局面?因此,中央企業利潤增長是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把中央企業利潤大幅增長都歸結為壟斷的說法,是缺乏說服力和數據支持的,是不符合實際的。
二、國有企業是國家經濟安全的中流砥柱
國企的社會形象真可謂是到了歷史低點了。傳統的毛病有“低效,腐敗”,新問題有壟斷,阻礙經濟發展等。國企虧損了,人們說經營效率低下,浪費國家財產。國企盈利了,還會有人指責靠國家幫忙,給少數人謀福利??傊?,國企已經成了人們“口誅筆伐”的對象,成為阻礙我國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不管什么問題,最后都可以說是國企惹得禍,真是百口莫辯論。你是否真正的了解國企呢?
1.國企=低效率?
首先,我想談論這樣一個命題,即“國企都是低效的”。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想法,都或多或少的認可上述觀點。談到國企,人們先入為主的觀念就是大鍋飯,低效率,浪費資源。如果再專業點,就可以引用經濟學界的國企“反對派”的觀點。他們認為國企是無效率的,所以應當私有化。然而,我們只要仔細想想,這種說法是相當荒謬的。不可否認,有些國企確實存在上述某些現象。但低效率和所有制有必然的聯系嗎?這也未必吧。日常生活中,都說窮人的孩子學習好,富人的孩子學習成績比較差,你會相信嗎?我們都知道學習好壞更多的是靠孩子自身的天賦和努力程度。如果我們將國有企業和低效率劃等號,也就是相當于我們把富人的孩子和差等生劃等號,這顯然是不恰當的,企業效率的高低同樣取決于自己的“天賦”和“努力”。
事實上,放眼世界,低效、官僚化、高管高薪、浪費等問題,是所有大企業的通病,無論國有私有、無論中資外資都普遍存在的,和所有制結構,壟斷結構并沒有直接的關系,如果簡單的把這些問題都歸咎于所有制,歸咎于壟斷,這顯然是有失公允的。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無論是在公共部門還是在私營部門中,都是高效企業和低效企業并存。效率高的國有企業有很多,而低效的私營企業也不乏其數。將企業的所有制和經營效率高低相聯系,進而得出相應的結論,看似很有道理,卻禁不起推敲,我們要學會甄別這類“偽公理”。
2.你知道國企的進步嗎?
接著讓我們來看看國企多年來的進步吧,看看當年瀕臨破產的國企所取得的成績。我們都習慣性的批評國有企業,卻很少能正視它這這么多年來的成長過程。30多年來,國有企業改革就沒有停止過。從“國有企業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到“抓大放小”、“國退民進”,再到“公有制占主導地位,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都體現了黨和國家對國有企業改革認識的不斷深化。在各項政策的扶持、引導和促進下,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取得了重大的進展,國有企業在中小企業層面基本退出,并進一步向關系國家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非公有制經濟從無到有飛速發展。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格局不斷優化。期間雖然有過反復,但成長還是比較喜人,我們很少能看見30多年前的國企的樣子了。
我們再來看看相關的數據。1978年,我國國有企業資產總額占全部工業企業資產總額的92%。到2008年,這個比重已經降到了43.8%,30年下降了一半還多。國務院國資委管理的中央企業數量也在不斷下降,從2003年國資委成立時的196家下降到今天的117家。國企數量不斷下降的同時,競爭力則在不斷增強。2002年到2011年,中央企業的資產總額從7.13萬億元增加到28萬億元;營業收入從3.36萬億元增加到20萬億元,位列全球500強的中央企業數量達到38家。中央企業承擔了全國幾乎全部的原油、天然氣和乙烯生產,提供了全部的基礎電信服務和大部分增值服務,發電量占全國60%以上,生產的高附加值鋼材約占全國60%。 2002年到2011年,中央企業上繳稅金從2926億元增加到1.7萬億元,年均增長20%以上。僅“十一五”期間,中央企業國有股減持轉入社?;?89億元,成為社保資金的重要來源。中央企業不再是負債累累、困難重重,而是行業的排頭兵、國民經濟的支柱力量。
除了經濟上的巨大貢獻外,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方面也發揮著更大的作用。國企是履行社會責任的“主心骨”,在社科院發布的2011年企業社會責任指數報告中,國企遙遙領先領先于民企和外企。
最明顯的莫過于就業貢獻,隨著近年國有企業的快速發展,如今國企已成為吸納就業的重要主體。截至2011年,僅國資委主管的央企,有1200多萬職工、700多萬農民工、600多萬的離退休工人, 而這些僅僅是國企直接解決的。此外,國企通過自身的發展不斷拉動了上下游產業的發展,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具有“乘數效應”同時也給民營企業提供了很大的發展空間,為民營經濟發展和就業提供了機會。
國有企業不僅擴大了社會就業、保障了經濟的平穩運行,而且歷來是納稅大戶。據相關數據顯示,2011年僅國資委主管的央企上繳稅收達1.7萬多億元,近年上繳稅收每年增長約20%。 實際上,我國國有企業的平均稅負遠高于民營企業。隨著國企上繳紅利比例的提高,今后國企必將為國家財政貢獻更多的收入。 另外,至2011年底,全國國有企業劃歸社保基金國有股權2119億元,占全部社?;鹭斦允杖氲?3.1%;國有企業積極參加各類社會保險,規范構建職工福利保障體系,切實保障農民工和勞務工合法權益,
此外,面對急難險重的任務,國有企業總是一馬當先。在抗洪救險、汶川大地震、玉樹地震、舟曲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災害中,石油石化、電力電網、航空運輸、建筑施工等央企都挺身而出,發揮了關鍵作用。北京奧運、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等重大活動的設施保障,也處處躍動著國有企業的身影,舉國體制的發揮很大程度上要依靠這些國有企業的支持。
常言道“三十而立”,同樣,國企經過30多年的改革,全方位發展,綜合素質不斷提高,現在的國企也已經完全有能力自立,獨擋一面,為國家,為社會承擔更多的責任,發揮更大的作用。
3.你知道國企的作用嗎?
當然,國有企業的作用還不僅僅局限于經濟增長和履行社會責任方面,還有很多其他看不見的影響。這些作用一般人感覺不到,或許是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國企的存在,而忽視了其存在的初衷。
首先,國企的壟斷有助于落實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維護市場經濟秩序。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水,電,糧食等行業,都是由國企在壟斷。我們感覺不到國企壟斷的好處,只是覺得國企壟斷的時候,這些行業產品的價格高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所以就覺得私人資本壟斷要優于國家壟斷。但如果我們水電糧油等部門都由私企控制,那是否能保障每個人都能用得起水電,買得起糧油。私人資本的逐利性決定他們只會跟著利潤走,不會考慮太多公平不公平?,F在國家還可以通過一定的手段來約束這些國企,能夠按照國家的發展水平提供相應的價格,一旦為私人壟斷,國家的約束力就會大大折扣,不利于宏觀的調控。與之相比,我更傾向于國家壟斷,畢竟在中國,國家代表人民而不是固定的利益集團。
其次,某些行業的國企壟斷能夠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在發達國家占有產業競爭優勢的情況下,發展中國家只能借助政府的力量,保護本國新生的產業,通過國有企業實現對部分關鍵領域的絕對控制,來達到優化生產要素配置、增強本國的產業競爭力的目的。這時的國企壟斷,是有利于奠定發展中國家產業參與國際競爭的基礎,為產業振興發展提供必要的創新環境,還可以為產業生存發展提供所必需的市場支撐。國際上,這種保護的先例很多。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更加有必要采取一定的保護政策,促進國內新生行業快速成長,這種控制不意味著排斥競爭,而是要在通過適當的扶持政策,讓本國企業在國際競爭中逐步增強自身實力。
最后,國企壟斷是保障國家經濟命脈、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必要手段。在全球化進程不斷加深的今天??鐕鴫艛喙举Y本實力雄厚,真可謂“富可敵國,強可滅國”,是一個個強大的“公司帝國”。我國起步較晚,各個產業抵御外來風險的能力還有待提高,在面對壟斷跨國公司強勢競爭時,如果沒有實力強大的國企作為保護傘,相關行業必將成為國際資本大鱷的獵物。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就是非常深刻的教訓。泰國,馬來西亞,印尼等盲目的搞自由化,其結果是災難性的,而香港卻可以擊退索羅斯。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我國政府的介入,國企是國家經濟安全的最佳守衛者。實踐證明,一個國家國有企業的實力與國家經濟安全的保障程度是成正比的。
事實上,一些后發展的大國之所以能夠實現群體性的崛起,在國際分工當中能夠擁有一席之地,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這些新興大國有一批高質量的國有企業,這些國有企業利用各種相對優勢,在某一行業、某一地域,以壟斷對抗壟斷,即以國家壟斷抵御跨國壟斷,在為自己贏得生機和活力的同時,維護了國家的安全和公眾的利益。因此,對于后進國家、發展中國家而言,現實的選擇只能是以“國家壟斷”來反制“跨國資本壟斷”,而國有企業恰恰是實現國家壟斷,保護經濟安全的最佳途徑。
當然,以上的分析只是為了讓我們能夠客觀的分析國企壟斷的現象,但并不意味著我國國企壟斷沒有任何的問題,實際上,我國國企壟斷所涉及的行業較多和較寬,許多在西方發達國家允許自由競爭的領域和行業,在我國則屬于壟斷領域和行業。而且行政壟斷占有較大比重。這些都需要我們逐步深化改革。
(本文章摘自“人民網”理論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