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與視野
經濟日報:創新鑄就“國之重器”
| ||||
| ||||
“今年1至10月份,銷售整車15.5萬輛,同比增長20.1%。”看到重汽的成績單,馬純濟喜氣洋洋,滿面綻放著笑意。他是到物流園觀看重汽新車節油挑戰賽的。 突然,喊聲響起:“書記來了,董事長來了……”用戶急切地說:“馬書記,急等著提車,提不出,咋辦?”大家都圍堵過來。“給我時間,大家放心!”馬純濟鄭重承諾。 他知道,企業在加班加點生產,訂單急劇增加,一時生產不出,確實著急;但形勢喜人,他禁不住喜上心頭。喜鵲頻頻鳴叫著,仿佛傳遞著產銷兩旺的捷報。 17年前,亦如現在寒冷的時節,剛到中國重汽上任的馬純濟同樣遭到圍堵——被上訪的職工圍了起來。“10多個月沒發工資!”此起彼伏的討薪聲浪中,激蕩著焦灼。同時,職工眼神里還流露出對他“馬到成功”的期盼。 “給我時間,大家放心!”馬純濟鄭重承諾。遠處喜鵲的叫聲,聽來透著酸楚和苦澀。 他心里能不復雜嗎?原來的中國重汽集團是特大型企業集團,職工12萬余人,由中央直接管轄。后來企業下放重組,馬純濟挑起重擔:負債高達129.67億元…… 如今,窺濟南東部雄視群樓的重汽科技大廈之一斑,可推知企業“全豹”,這個拔地而起的“感嘆號”,仰天感嘆著人間奇跡,傾聽著雄壯的民族之聲! 一 創新是人類前行的巨大引力,在時空中書寫著歷史。 對于重汽來說,創新就是企業的基因,譜寫著不竭的篇章。重汽把自己當成一個零部件與民族緊緊擰在一起,與時代同行,與國家共進,一次次為國爭光。 1958年,北京,長安街,寒風,一個人發癡般地等著,張望著,終于來了一輛捷克斯柯達卡車。他纏上車,問著,畫著,驚嘆著:“能拉8噸啊!”他就是濟南汽車制造總廠(中國重汽前身)副廠長王子開。廠子剛成立,就請纓制造國產重型卡車的任務。圖紙、樣車……統統都沒有。共和國連一輛自己造的重卡都沒有,這才有了他長安街上的一幕。 他們要為國造車。1960年4月,中國第一輛自主開發的重型汽車產品——黃河JN150,問世了!5月4日,毛主席深情地撫摸著剛下線的新車,贊揚“黃河”車是中國工人階級奮發圖強、自力更生的豐碩成果! 從此,我們有了兩條“黃河”:“母親河”黃河生生不已,奔流不息;國產車“黃河”亦如大河,奔流在祖國大地上。 上世紀80年代初,國家以宏大氣魄成立中國重型汽車工業聯營公司(后更名中國重型汽車集團公司),成為計劃單列企業,下屬63家企業,分布在山東、陜西等14個省市自治區。他們全面引進并實現了斯太爾技術國產化,向著世界先進水平,勇猛推進。 這強大的陣容仿佛龐大的聯合艦隊,暢游在大海上。然而,市場經濟洶涌的波浪,讓當時的中國重汽陷入困境。當感覺到嚴峻時,已是驚濤拍“艦”。 破產?還是重組?這是個問題! 何去何從?一個企業等待著生死攸關的抉擇。中央也在慎重思考著…… 根據國家需要,從民族汽車工業大局出發,2000年第74次總理辦公會議決定:原重汽集團一分為三,將重汽主體部分下放山東管理,保留“中國重汽”名稱。任命濟南市副市長馬純濟擔任中共濟南市委副書記兼中國重汽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 馬純濟畢業于上海理工大學,32歲就擔任一家汽車企業的廠長;當了濟南副市長,又分管工業,幫助不少企業渡過難關。他算得上懂經濟、懂企業的領導,可當重汽的擔子壓來時,還是大有泰山壓頂之感。 國內的、國外的來要債;職工要工資;7萬多人要分流5萬多……企業怎樣起死回生? 二 馬純濟在重汽察看,發現保險箱的門沒鎖,拉開一看是空的,便幽默地說:“空好,空了就有容,有容乃大。咱就要讓空不空!” 也確實還有不空——位于濟南中區黨家莊的山上有幾千輛庫存車。在這些車中,馬純濟看到了“黃河”車,心中一震,掉下了淚水。他從小在濟南長大,到黃河邊上戲水,對黃河有深厚感情??v經九曲十八彎,黃河從不忘入海的初心,總保持強大的動力,重汽要像黃河一樣奔騰,縱有曲折,前行不??! 民族需要黃河,黃河不能斷流;國家需要“黃河”,“黃河”不能停產。“保衛‘黃河’!” 馬純濟在第一次干部大會上,扳著手指,洋洋灑灑講出中國重汽的十大優勢,激發出大家的熱情,把庫存車拆了,翻新零件,再作使用。這閑置已久的庫存,一經盤活,就成為當初重汽實在的物力。 激活就是力量,重汽要如何激活呢? 創新,促進產品不斷升級,這是最直接的激活。2001年1月18日,新的中國重型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時不我待,2001年5月,重汽推出了“飛龍2000”系列中型汽車。 “飛龍”技術不太理想,市場反映也不如人意。但馬純濟在大會上大講特講:“我們是比著葫蘆畫了個瓢,這就是創新!今后我們要深度消化吸收再創新,要種寶葫蘆!” 他們眼觀歐洲技術,耳聽客戶需求,開發國際水平的空調系統,采用數控總線結構的電器控制系統更是開國內重型汽車先河……這款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斯太爾王”系列一推出,備受關注,2003年推向市場取得全年1.5萬輛的銷量。中國重汽集團企業發展部常務副總經理段守泉感慨:“斯太爾王的成功讓中國重汽從破產的邊緣站了起來!” 重汽嘗到了消化吸收再創新的甜頭,但也清醒地看到,國內產品同質化嚴重,市場競爭日益激烈,怎么辦呢? 創新,再創新!重汽技術中心副主任丁惟云告訴《經濟日報》記者,在與沃爾沃合資協議簽訂一年后的2004年10月28日,新一代重型汽車豪濼下線。豪濼是擁有100多項自主專利的自主品牌,2005年投放市場后,當年產銷11201輛。原本,水泥攪拌和高空泵車行業由日韓長期壟斷,重汽利用豪濼一“攪拌”,格局立變,填補國內空白。 企業要受尊重,需要有實力。在世界著名卡車公司——德國曼公司的主動接觸下,2009年10月7日,雙方正式簽約。在2011年的上海車展上,“汕德卡”曼技術產品的推出,揭開了重汽與曼公司合作產品成果展現的序幕。2015年,曼技術產品產銷已達14631輛。 一款款新車的推出,需要強大的技術支撐。中國重汽集團綜合行政部總經理顏世國說:“13年間,我們重汽累計投入200多億元用于技術改造和產品研發。” 改革重組前,重汽只有1個系列78個車型;目前,已發展到涵蓋重、中、輕、客、特等各個方面,具有公告車型2863個。 60年的重汽,一直涌動著黃河精神,奔騰著不竭的創新力量。2016年9月19日,記者體驗了創新產品——中國重汽I代首款智能卡車,這也是中國首款智能卡車。中國重汽集團總經理蔡東充滿激情,兩眼放光地說:“我們重汽,立足自主,開放合作,突破車輛智能化、網聯化核心技術,全力開發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的系列智能卡車產品!” 三 戰略布局的好壞是決定企業興衰的重要因素。深諳此道的中國重汽,用心地推動著自己的擴張:在國內,控股柳州運力,組建湖北華威,收編山西大同齒輪……在國際,成功與德國曼公司進行戰略合作,意欲打造百萬輛級旗艦企業。在一系列“重拳”出擊后,中國重汽迅速發展成為行業中唯一一家擁有國際先進水平發動機、變速器、車橋等關鍵零部件體系的企業。 在擴張中,重汽既大刀闊斧,又小心謹慎。 國家大力支持汽車產業發展,并支持汽車產業兼并重組,優化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這一切,都放射出發展機遇的光芒,中國重汽強烈地感受到這種強光,不斷尋尋覓覓。他們派出精銳的偵察隊伍,慎之又慎地選擇,決定在四川尋找一個好的戰略基地。 中國重汽在與原成都王牌和地方政府接觸后,眼睛為之一亮:政府的優惠政策、便利的交通、物流條件、原成都王牌成熟的市場和輕卡產品基礎,都吸引著中國重汽。 四川成都王牌這家民營企業,曾以中型載貨車生產排名全國第三。智者知止,看到市場競爭激烈,決策者自知前景不妙,努力想“嫁”出去。雙方一拍即合,“百日閃婚”。2010年9月28日,重組成立中國重汽集團成都王牌商用車有限公司,中國重汽集團持股80%。 重汽王牌重組以來,已累計售車16萬輛。馬純濟欣喜地說:“成都王牌加入中國重汽不論對國家的西部大開發戰略,還是中國重汽的產業鏈擴展,都有著非凡意義。”在成都王牌的辦公樓上,高掛著馬純濟的題字:“建百年重汽,創世界王牌”。 “2015年,重卡行業跌幅達30%,重汽是唯一市場份額提升的企業。”中國重汽市場部總經理劉正濤微笑著說。 產品究竟如何,市場最有發言權。江蘇的付忠艷是一家物流公司老板,2014年4月買了汕德卡C7H,創出百萬公里無大修的紀錄。這樣寶貴的數據,對于國產重卡來說,具有里程碑意義。2016年7月4日,當這輛汕德卡第一個完成百萬公里挑戰時,中國重汽向車主頒發了20萬元的現金大獎。 中國重汽除了車好,重要的還有成功轉為生產服務型企業,對用戶至誠,擦亮了“親人服務”的金字招牌。 記者在成都重汽王牌采訪,“車堅強”的故事,令人感動。2013年四川雅安大地震后,地震時一輛受損王牌汽車被譽為“車堅強”,圖片在網上快速傳播。公司立即開展“特別尋親”活動,鄭重承諾:尋找“車堅強”車主,免費贈送一輛新車,并為災區受損車輛一律實行免費維修。“車堅強”車主程金強感動萬分,連聲說:“地震時,要不是王牌車的剎車好和駕駛室結實,我早就沒命了,感謝成都王牌!”換了新車后,“車堅強”免費為鄉親拉送災后重建物資,使愛心得到堅強傳遞。“車堅強”的正能量有力拉動了銷售,使雅安地區的市場銷售量較同期增長了3倍多。 以誠取勝,成為重汽的法寶。他們建立以客戶為中心的生態系統,利用大數據驅動企業管理的智能化升級,實現大規模客戶個性定制。客戶在重汽找到了“親人”的感覺,擁有個性定制的產品,如意的滋味難以言喻。 四 創新,驅動著質量不斷提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重汽的質量之“善”,得益于其“器”之“利”。在重汽科技大廈,記者了解到,自2010年項目啟動以來,共投資實驗設備和信息化軟件建設7.318億元?,F濟南汽車檢測中心已擁有“國家認可實驗室”“國家重型汽車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等資質,基本覆蓋商用車從材料到總成部件再到整車全部檢測項目…… 中國重汽質量部部長范建明說:“與曼合作后,我們的產品質量顯著提升。”2009年,德國曼公司在市場上購買了2輛A7重卡,按照曼標準評審,對問題貼條。這一摸底,看到重汽的產品與曼存在很大差距。 虛心的重汽,對著差距狠狠地下刀了,那痛苦和艱難刻骨銘心! 從2010年到2013年,重汽按照曼的質量管理理念,針對零部件嚴格按照曼公司的試驗、釋放流程進行釋放,硬生生地將曼技術整車故障率降低50%以上。為確保質量,相關生產單位設置了多個“質量門”,力求打造高品質的合作產品。 汕德卡出來后,曼又買了1輛跟曼、斯堪尼亞的產品同臺測試。這次,曼方面的人員笑了,重汽人笑了——汕德卡的主要性能指標已經能與這兩大國際品牌齊肩了。 在中國重汽杭州發動機有限公司,為在生產發動機上達到曼公司的質量要求,杭發人連說“難,難,難……” D08發動機是曼公司生產的主力機型之一,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德國專家擔心杭發達不到技術要求。D08項目剛啟動,曼公司就反復說不好干。面對這個局面,馬純濟提出了12字要求:“長志氣、爭口氣,造精品、創佳績。”總經理蔡東嚴肅地說:“必須向曼公司對標、看齊,任何人不能有一絲一毫的懈??!” 也難怪曼公司的人員眼神里閃著問號。D08發動機的鑄件基本壁厚僅有5毫米,這種高難度,在德國原廠,鑄件成品率也只有85%左右。杭發原來生產的發動機壁厚有十幾個毫米,留的設計余量比較大;而D08發動機連幾克的微量元素都要控制好,否則失之毫厘、謬以千里。 面對極大挑戰,杭發人將全部激情調動起來:測量每個精度尺寸;逐一確認200余臺設備、上千個加工動作;設立10余個在線檢測點。兩年過去,他們達到甚至超過了曼生產線的質量水平,并建立了機加工生產監控系統、刀具管理系統等信息化控制手段。 德國專家到杭發進行產品和過程審核后,張揚地打著手勢,禁不住贊嘆著:“真的沒想到!”“杭發做得很好!” 五 在重汽科技大廈,記者看到了中央領導的題字:“中國重汽,國之重器!” “國之重器”何以鑄就?重汽黨委副書記于有德說:“重汽有個好領導班子!” 是的,重汽的領導集體以實際行動在中國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宏偉篇章中書寫了光彩的一頁!好班子帶出好團隊,好團隊干出好成績,這是重汽的真實寫照。 馬純濟一到重汽就提出:“用人品打造精品,用精品奉獻社會。”這成為企業的價值觀。 正因有人,才有了那么多專利。重組以來,重汽獲得國家專利權從0項發展到3462項,連續多年位列中國重卡企業第一。重汽的工程技術人員中,有17人成為全國汽車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及各分委會副主任委員或委員…… 重汽集團組織部部長劉景貴說:“無論企業體制機制如何變化,公司組織機構如何改革,堅持黨的領導從來沒有變,黨組織在企業的領導和政治核心地位從來沒有變。” 重汽始終堅持一把手兼任黨委書記,在黨委領導班子中設立專職書記,全面負責企業黨建日常工作;始終堅持重大事項提交集團公司黨委會討論決策,然后提交董事會按照法定程序辦理。馬純濟多次強調:“堅持黨的領導是企業發展的最大優勢,是實現發展的最有力保障。” 中國重汽是“全國文明單位”,集團公司黨委是“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馬純濟常說:“優秀人才就在共產黨內,黨員隊伍是企業的骨干之骨干。” 在重汽集團濟南卡車股份有限公司,記者走進焊裝一車間,采訪了維修鉗工刁統武。他話不多,有些靦腆,可一走到焊接工裝旁,反應就那么靈敏,與回答記者提問時判若兩人。他練就了一整套“絕活”,側耳聽一聽,伸手摸一摸,搭眼看一看,就能快速發現設備故障。36歲的他已成為山東省齊魯十大金牌職工、山東省技術能手。他帶的徒弟,都達到了工人技師的水平。 據劉景貴介紹,中國重汽有一整套激勵機制:建立企業首席技師制度,發放首席技術津貼;出臺“金藍領”培訓項目實施方案,培養青年技術人才……正是這些普通的基層員工,聚集成磅礴的力量,成就了重汽的大業。 六 創新,拓展著發展空間。重汽創新觀念,創新戰略,創新路徑,在國際大舞臺上,展現出中國雄風! 重組之初,重汽出口近乎為零。目前,重卡出口量已占行業出口總量的40.2%,連續12年牢牢占據中國重卡行業出口首位。 中國重汽集團國際部總經理蘭俊杰向記者介紹了情況:2010年至2015年,重汽整車出口累計銷售16.2萬輛,產品遠銷到世界107個國家和地區,高端產品進入了澳大利亞、新西蘭和東歐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市場。 今年又是豐收年,前三季度,中國重汽出口任務已經完成全年指標的74.7%。特別是四季度以來,海外訂單源源不斷,提車的預約已排到明年。目前,重汽在海外已有8個組裝廠,境外常駐人員300多名,發展了160多家經銷商,國際市場營銷網絡體系逐步完善。 重汽積極搶抓“一帶一路”發展機遇,加速向海外市場布局。馬純濟表示:“我們有個想法,不僅要搭好‘一帶一路’這班車,更重要的是拉好這班車,做‘一帶一路’的火車頭!” 中國重汽進出口有限公司亞歐部巴基斯坦代表處首席代表王飛說:“我們在巴基斯坦今年能售車1000多輛。”“一帶一路”已為巴基斯坦帶來了400億美元海外投資,根據工程進度推算,當地重卡剛需會持續到2035年左右,年需求量在2500臺以上。 重汽的車在國際市場越來越受歡迎。在中東,有個客戶買了重汽的車,喜歡得不得了,把標志“摳”下來,換上奔馳的,得意揚揚地開著到處跑。對此,重汽既為被認可而高興,也認識到品牌影響與世界巨頭的差距。 看到不足,就奮起直追,重汽大力推進品牌戰略。2004年,他們策劃申報了中國重汽“SINOTRUK”國際品牌,在世界上93個國家和地區完成了9個商標的注冊,形成了國際市場影響力。如今,中國重汽“SINOTRUK”已成為國際知名的重卡自主品牌。 馬純濟深有感觸地說:“企業只有參與國際競爭,發展國際合作,才能學到別人的長處,得到發展提高。” 九曲黃河終歸大海。中國重汽以黃河入海的氣勢,在國際市場打拼。他們借助產品升級換代,實現了中國重型汽車工業與國際高端重卡同臺競爭的夢想。重汽自主研發的歐五發動機,2011年通過英國車輛認證機構認證,獲得歐盟E-mark證書。 企業只有足夠強大,才能有“眾星拱月”的局面。懷著造車強國的赤誠走向國際的重汽,吸引了眾多國際頂尖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在濟南落戶建廠,為重汽配套生產各類零部件。 重汽人走出去,外國人走進來。目前有30多位外國專家長期在重汽工作。“老努”就是其中之一。這位蒙著眼睛也能拆裝發動機的專家,是中國重汽(香港)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副總裁。每當介紹他是弗朗茨•努林格時,就喜歡說:“就叫我‘老努’吧,這更親切!” “老努”在中國是幸福的,而他最幸福的,是作為榮獲2014年度中國政府“友誼獎”的百名外國專家之一所受崇高“禮遇”。他自豪地說:“我是帶著夫人去的,受到了李克強總理接見。對我來說,這是非常大的榮幸!”“老努”在中國工作了20多年,見證了中國重汽的奮斗。談到現在的中國重卡,“老努”眉飛色舞,感慨不已:“現在高速公路上的卡車都采用了最先進的技術!這與重汽力推國際化戰略,一路引領是分不開的!” 世界比中國大,海洋比黃河大,黃河奔向大海,重汽走向世界! 本文摘自:《經濟日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