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建議
王志偉 | 下好“四個功夫” 切實提高國有企業創新活力與能力
| |||||
| |||||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有經濟與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為發展壯大國有經濟,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建設世界一流企業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方向指引。在2月召開的中央深改委第二十四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動國有企業完善創新體系、增強創新能力、激發創新活力,促進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提升國有企業原創技術需求牽引、源頭供給、資源配置、轉化應用能力,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國有企業是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主體,發揮著支撐和引領作用。近年來,國有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載人航天、“中國天眼”、北斗導航等重大工程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一些核心產品和技術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然而,與世界一流企業相比,我國國有企業創新活力和能力依然相對較弱,研發投入強度過低、部分領域短板缺項與“卡脖子”問題等仍未得到徹底解決。新時代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有企業創新發展的重要指示要求,必須要進一步激發國有企業創新活力、提升創新能力。具體來講,要在4個方面“下功夫”。 一、在調整優化國有經濟布局結構,提高創新投入、優化創新投向上“下功夫”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結構調整、戰略性重組?!秉h的十八大以來,國有經濟布局結構進一步優化,不斷向關系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國計民生、科技創新、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領域集中,但仍存在不少問題。例如,國有企業行業分布依然較寬,業務重疊和重復投資問題仍舊存在,在半導體、信息科技等戰略新興領域布局嚴重不足等,制約了國有企業創新能力的提升。新時期,要更好地發揮國有企業主力軍作用,鼓勵行業龍頭向上游延伸,調整發展戰略重心,不斷優化產業結構,重點向戰略性、前沿性、創新性產業方向布局發展,投資重大科研平臺、參與重大技術攻關、引導推動科技創新。 一方面,要加大研究開發投入力度,促進原始創新及成果轉化。完善大型國企、央企科技投入機制,進一步提高研發投入比例。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多形式、多層次的創新投入機制,廣泛吸收來自政府、銀行、資本市場和風險基金等多種渠道的科技研發支持資金,合理布局研發經費投入方向,以資本力量推動科技創新成果迅速市場化和效益化。同時,優化國有資本預算資金對國有企業創新發展的支持方式,對實現產業化的技術成果在申報國資預算項目時予以優先支持;采取資本金注入及費用補貼等方式支持企業創新,重點支持企業的技術研發、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化。 另一方面,優化調整國有經濟布局,發揮國有企業的創新導向作用。在新一輪國有經濟優化布局和結構調整中,圍繞發揮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基礎性關鍵性產業、培育和引導新興產業發展的戰略功能,推動國有資本向國防軍工、重大裝備、能源供應保障等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領域集中,向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術等前瞻性戰略性行業集中,加強國有資本在新興基礎設施建設、戰略性新興產業,關鍵戰略材料、關鍵零部件、數字經濟等領域的布局,鼓勵國有企業開展關鍵核心技術尤其是“卡脖子”環節攻堅克難并取得原創性成果。同時,積極發揮國有企業創新導向作用,帶動重點行業高質量發展。 二、在建立現代企業治理體制與經營機制,培育創新能力上“下功夫”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強調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有利于國有資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競爭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混合所有制改革為代表的國企改革實踐經驗不斷積累,中央企業累計引入社會資本超過2萬億元,混合所有制企業戶數占比超過70%,國有企業活力不斷提升。同時也要看到,國企混改逐步進入深水區,存在“引進來”易、“轉機制”難,社會資本話語權不高,市場化改革流于表面等問題,要以國企改革三年行動為契機,以混改為突破口,充分發揮各種所有制優勢,深入推進國企改革,以高質量的體制機制改革促進創新能力提升。 一方面,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治理體制與經營機制。通過混改,構建權責對等、運轉協調、制衡有效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組建多元化、專業化的董事會,推動企業的所有者、經營者、監督者透過股東會、董事會、經理層、監事會等治理機構來有效履職行權,同時也讓引入的戰略投資者能夠真正參與企業經營決策,有效發揮作用。例如,中國聯通引入14家戰略投資者,注重調動戰略投資者合作主動性,“借船出?!?,提升自身創新能力和有效供給能力,在5G業務、寬帶業務、移動服務業務、基站建設等方面均取得佳績,2017~2021年凈利潤分別同比增長176%、858%、22%、10.3%、15.0%。中國聯通正是堅持以“混”促“改”,持續探索創新市場化體制機制,建立了現代企業治理體制與經營機制,改革效應持續顯現,發展局面不斷打開。 另一方面,大力推動各種所有制經濟協同創新發展。圍繞建立市場化經營機制,借助民營資本的“鯰魚效應”,可有效發揮民營企業產權關系清晰、市場機制靈活、市場反應靈敏等優勢,形成各種所有制資本優勢互補、協同創新發展的新局面,讓國有企業能夠緊跟市場需求變化靈活高效運轉,成為有創新力、有活力、有競爭力的市場主體。例如,中信戴卡作為中信集團旗下一家從事汽車輪轂研發制造的企業,緊抓發展機遇,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獨創性地與產業鏈上下游民營企業組成“輕資產合作”戰略聯盟,建立起材料研究體系和促進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的體制機制,獲得5400多項國內外專利,主持和參與制定30多項國家和行業標準,同時推進商業模式創新,發展成為全球汽車輪轂行業的“隱形冠軍”企業,真正探索走出了一條國有企業引領民營企業融合發展的“國民共進”之路。 三、在健全激勵機制、強化人才培育使用,激發創新活力上“下功夫”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定不移深化國有企業改革,著力創新體制機制,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發揮國有企業各類人才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激發各類要素活力。目前,國有企業人才隊伍仍存在結構不合理、領軍及高端人才缺乏、管理體制不健全等問題,只有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原則相適應的激勵機制,充分激發人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才能真正招來、留住、用好人才,更好地增強國有企業創新的內生動力與活力。 第一,完善人才培育與激勵機制。創新人才“引、選、育、用、留”工作機制,以取得創新成果為導向,建立適應未來國際化競爭的人才發展模式,大力引進和培育高端人才,推動創新型團隊體系建設,深化校企合作,推進“訂單式”人才培養。同時,建立合理的創新回報激勵機制,鼓勵創新人才采用技術成果加股權、期權分配等方式進行分配改革,充分利用股權獎勵、股票期權、項目收益分紅、崗位分紅等方式激勵創新人才開展成果轉化,充分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 第二,建立健全創新考核機制。加大創新指標在經營業績考核中的比重,針對研發投入等重點創新指標,結合不同類型的企業特點,實施創新分類考核。對企業符合條件的研發投入,經認定可在經營業績考核中視同利潤考核。探索建立創新的長周期評價考核機制,對符合國資國企改革方向、履行決策法定程序、實施創新過程中沒有違法違規操作、但尚未實現預期目標的創新型項目,應不作負面評價。 第三,完善創新容錯機制,寬容失敗,鼓勵創新。破除國有企業不同程度存在的“求穩怕錯”、“多干多錯、少干少錯、不干不錯”的消極心態,健全容錯機制,支持和保護敢于創新、勇于創新的企業家和科研人員,讓其輕裝上陣、積極作為,激發企業家創新思維,釋放國有企業創新活力。企業家是最稀缺的要素資源,是決定企業發展的“關鍵少數”。要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三個區分開來”原則,保護勇于創新的企業家,打破國企負責人不敢創新、不愿意創新的僵局。要建立容錯機制的負面清單,區分國有企業改革創新中哪些錯誤可以寬容,哪些錯誤嚴格禁止。要明確容錯標準,審慎處理創新中出現的失敗,實行責任豁免的容錯機制,增加國企負責人的創新空間,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形成敢于創新的良好氛圍。 四、在促進各類主體融通創新,匯聚創新力量上“下功夫”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要發揮企業出題者作用,推進重點項目協同和研發活動一體化,加快構建龍頭企業牽頭、高校院所支撐、各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聯合體,發展高效強大的共性技術供給體系,提高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效。國有企業不僅在關系國家安全、國計民生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領域發揮這不可或缺的作用,還在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解決“卡脖子”問題等方面肩負著歷史使命。然而,我國創新投入低、創新主體協作不夠的問題一直較為突出,企業基礎研究投入強度僅為2%,遠低于美、德、法等國10%左右的水平,企業與高??蒲性核狈撔聟f作,技術人員對前沿科技動態關注不足、科研學者不了解企業需求,基礎研究與產業化應用脫節嚴重。因此,要提升國有企業創新能力,打造形成原創技術策源地,亟需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國有企業與各類所有制企業、各類主體的融通創新,形成協同創新的強大合力。 第一,以國有企業為中心,推動大中小企業協同創新,聯合攻關。國有企業要發揮在產業鏈上的主導和牽引帶動作用,培育產業生態,進行產業上中下游資源整合,甚至是跨界整合,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協同發展。實施產業鏈協同創新計劃,發展基于產業鏈協同、創新能力共享、數據驅動、產業生態共建的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模式。著力實施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聚焦核心元器件、高端通用芯片、關鍵裝備與材料、基礎軟件等“卡脖子”環節,分層級摸清各環節短、中、長期的替代方案。 第二,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激發各類主體活力。對國有和民營經濟一視同仁、大中小微企業平等對待,加強產權和知識產權保護,為企業創新提供良好的環境。搭建公開、公平、開放的創新平臺,加強對中小微企業創新金融、財稅等方面的支持。放寬市場準入,釋放民營企業參與國企混改的更大空間,引導社會資本投向高端制造業等繼續創新的行業。促進大中小企業協同創新發展,打造一批掌握核心技術、引領行業發展的創新性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 第三,建立市場化監管體制,釋放創新潛能。構建適應國企創新發展的管理體制,創新監管方式,實行清單管理,推動監管方式從事前審批備案為主向事中事后監管為主轉變。進一步強化部門間的監管協同,通過“合并同類項”,形成監管合力,降低監管成本,讓國企在創新發展的道路上“輕裝上陣”。監管部門在進一步簡政放權、減少對企業過多干預的同時,加大對國企創新的監管力度,重點監督創新實質性投入,嚴懲瞞報虛報投入行為,完善國有企業考核機制,把研發投入和創新成效作為企業與企業領導班子的重要考核指標,形成突出創新導向的評價制度。 作者:中國國際工程咨詢有限公司 王志偉 | |||||
相關鏈接
- 馬博 張莉 | 我國航空公司“破...2022-11-23
- 李素曉 | 加快破解新疆生態瓶頸...2022-11-14
- 胡鉑 王云闖 | “雙碳”背景下...2022-11-08
- 郭子鈺 王志偉 丁丹 黃建明 |...2022-11-04
- 徐 進 | 高質量打造現代化國家...2022-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