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咨視界
專訪全國政協委員茍護生:以中咨智慧為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 |||||
| |||||
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際工程咨詢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茍護生接受《中國工程咨詢》雜志專訪,聚焦縣域經濟發展、共建“一帶一路”、人工智能等熱點問題,為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建良言、獻實策。 《中國工程咨詢》雜志: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我們黨的組織結構和國家政權結構中,縣一級處在承上啟下的關鍵環節,是發展經濟、保障民生、維護穩定、促進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基礎?!痹谝灾袊浆F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宏偉藍圖中,縣城現代化是重要基礎和有機組成部分。沒有縣城現代化,就談不上中國式現代化。您認為縣城現代化目前面臨哪些問題,下一步又可以在哪些領域發力呢? 茍護生: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著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把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有機結合起來,促進各類要素雙向流動,推動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形成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縣城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關鍵抓手,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一環,縣域經濟是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加快推動縣城現代化建設,促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對于擴內需、穩增長、促均衡具有重大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縣域經濟總量加快增長,產業集聚效應初步顯現,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初步建成,城鎮化水平顯著提高,特別是一些東部沿海地區縣域經濟規模較大。但總體而言,我國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距離實現中國式現代化仍有差距,需要克服一些困難和挑戰。 一是發展基礎薄弱。縣城區位條件較差,大多不在交通骨干網上,近一半縣城沒有鐵路站點,商貿物流成本偏高。此外,大約300個縣位于胡煥庸線以西,自然條件較差,綜合承載力不足,發展空間不大。 二是公共投入欠缺。縣城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投入相對不足,人均市政設施固定資產投資只有市內城區的一半,醫療、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務只能滿足居民基本需求。據統計,全國668個縣城污水處理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47個縣城污水處理率低于50%。 三是經濟增長乏力。2015—2021年,全部縣域新增企業戶數僅相當于城市市區新增戶數的四成,新增高新技術企業戶數不足城市市區的一成。大部分縣城研發投入少,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慢,戰略新興產業發展滯后。 四是治理能力不足。縣域社會是由縣城社會、鄉鎮社會和村落社會組成的城鄉統一體,保留了鄉土社會的族群認同、熟人鏈接等傳統生活方式?;鶎痈刹筷犖橛^念老化、知識老化問題比較突出。 五是資源外流突出。包括人口外流、消費外流、資金外流、產業外流。全國80%的縣在2010—2020年間常住人口規模收縮,流失人口主要轉移到城市。縣城人群習慣于跨地區消費,通常到周邊城市采購汽車、電器等商品。金融機構往往將縣域吸收的存款資金,用于城市信貸投放。一些企業在縣里發展壯大,后期因市場拓展、技術研發和品牌創造等需要遷走。 有效應對和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進一步創新發展思路,轉變發展方式,挖掘發展潛力,從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視角來統籌產業發展、設施建設、公共服務、消費升級和精細治理各方面,把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有機結合起來,加快形成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縣域實踐新篇章。 一是做好“土特產”大文章。著眼市場需求,用好資源稟賦是發展縣域經濟的有效路徑。要立足一方水土,開發鄉土資源。多措并舉吸引科技、資本、大學生、企業家下鄉回鄉,調動企業家干事創業積極性。要立足特色資源,發展特色主導產業。樹立品牌意識,培育若干優質名牌,鼓勵加大科研投入,提升產品附加值和市場占有率,努力打造為廣大消費者所認可、能形成競爭優勢的特色產品。 二是加快硬件條件現代化。基礎設施是看得見的現代化。全國縣城基礎設施建設現狀迥異,發展需求緩急不同,資金投放應優先考慮四個方向。一是產業配套設施要服務于“土特產”發展需要,聚焦重點項目和產業園區,強化城鄉互聯互通,優化物流網點布局,為企業降本增效打好基礎。二是加強人居環境設施建設,盡快補齊廁所、排污、垃圾處理設施短板。三是加快傳統基礎設施提質增效,逐步加大5G等新基建投入,為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創造條件。四是擴大縣城污水管網服務范圍,全面消除縣城建成區污水直排口、污水管網空白區,加快對縣城老舊管道的混接、漏接及滲漏管道進行更新改造。 三是著力提高公共服務水平。發展和安全是人民的基本需求,公共服務水平是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的重要指標。關注“一老一少”、創造宜居環境尤其重要。一是重點加強縣城優質中小學建設,把好“學苗”留在縣里,進而把干事創業人群吸引在縣里。二是建設多層次養老康養機構,配置、改造社區養老設施,立足家庭養老,發展好縣域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三是大力加強救治救援等應急服務,優化每個縣城的醫療資源分配機制,完善縣城應急設施布局,增強縣城安全韌性。 四是重點打造典型消費場景。著力打造縣城本地化生活服務平臺,拉動消費升級,提升消費對縣域經濟的貢獻度。一是積極發展夜間經濟,形成觀光游憩、文化休閑、演藝體驗、鄉土美食、購物娛樂等多元一體的夜游產業形態。二是發揮電商平臺、電商企業、網紅直播等營銷作用,推廣本地產品、本地服務和本地品牌。三是深入發展全域旅游,塑造連串網紅打卡點,提高交通通暢水平,改善吃住行便利條件。四是推廣使用新能源汽車,加緊建設充電樁等配套設施。五是挖掘房地產市場潛力,加快縣城更新改造,推行“以購代建”“以舊換新”。 五是全面提升縣域治理能力。壓實黨政兩個一把手的法治責任,確保“為官一任”“法治一方”。鼓勵社會廣泛參與,更好發揮多方監督作用,建立年度法治建設考評披露通報機制。同時,適應信息化快速發展總體形勢,深入推進“一網通辦”“一網通管”,實現兩網貫通、管辦聯動,有效提升縣域治理智能化、便捷化水平。 《中國工程咨詢》雜志:共建“一帶一路”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平臺。中咨公司作為國家高端智庫和從事綜合性工程咨詢的中央企業,為高質量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全方位咨詢服務。請您介紹一下中咨公司在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中的經驗,對于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您又有哪些建議呢? 茍護生: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咨公司就把服務共建“一帶一路”作為履責擔當的重要方面,充分發揮參謀助手作用和綜合專業優勢,在政策研究、規劃編制、重大項目評估和建設管理等方面完成咨詢任務700余項,助力“一帶一路”從理念變為實踐、從藍圖變為現實。2013年以來,中咨公司完成共建“一帶一路”相關國家規劃和政策研究70余項、涉及國家戰略的重大項目咨詢論證50余項、經貿合作規劃100余項、對外援助咨詢項目350余項、合作平臺建設近40項,為服務“一帶一路”建設貢獻中咨智慧。 當前,中咨公司正在圍繞習近平主席提出的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八項行動,全力提升咨詢軟實力,繼續為建設“一帶一路”作出更多貢獻。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深刻認識到,共建“一帶一路”的成功,離不開中國對外援助的有力撬動,以“國際合作、援助先行”的理念,有效突破政策法律、體系認同、貿易標準等長期阻礙國際合作的難題,實現了以援促貿、以援促投、以援促產;共建“一帶一路”的成功,離不開中國特色金融的關鍵支持,如柬埔寨金邊至西哈努克港高速公路項目,通過政府優惠貸款撬動商業資金、社會資本參與,有效降低柬埔寨政府主權負債、項目融資成本與貸款額度,實現了項目可持續發展;共建“一帶一路”的成功,離不開共建共享理念的深入貫徹,如中國-蘇丹農業合作開發區,以棉花種植帶動當地30多個村、4萬多人就業。企業成立專項基金改善道路、供水等基礎設施,援建學校、醫院等公益項目,為本地化經營創造了良好氛圍;共建“一帶一路”的成功,離不開“兩本賬”的綜合統籌,如中老鐵路開通運營以來,黃金大通道作用日益凸顯,有效促進了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互利共贏。 面對未來,“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與我們一樣對經濟發展保持樂觀預期。從基礎設施到產業園區,從金融合作到簽證互免,在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的背景下,各國都希望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增強本國經濟增長動力。下一步,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可從以下方面發力: 一是抓住新興領域、新興市場孕育的巨大商機。圍繞數字經濟、綠色低碳、新基建、新能源等新興領域,精準策劃、高效實施一批投資小、接地氣、速建快用、用即受益的“小而美”項目。加快從工程承包向投建營一體化思路轉變,切實推進項目整體建設與全面開發取得綜合效益。 二是發揮好龐大海外資產的“乘數效應”。推動中老鐵路、雅萬高鐵、希臘比港等海外重大工程項目發揮綜合效益,探索中資企業收購所在國存量基礎設施資產以及REITs(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盤活海外存量資產可行性,有效化解欠發達國家債務負擔。 三是依托戰略性項目深化與共建國的戰略合作。在中南半島、中亞及西亞、東北亞、南亞等方向,進一步加強跨國運輸通道建設。聚焦重點區域國別,有序推動能源資源開發合作。充分利用境外經貿合作區的雙循環平臺作用,推動國內外產業平衡布局、良性互動與協同發展,保障“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產業鏈、供應鏈安全。 四是統籌用好金融工具保障共建“一帶一路”行穩致遠。用好政策性金融的戰略指向、政策推進和融資杠桿作用,發揮政策性、開發性、商業性金融協同效應,形成金融合力。對于重大對外投資項目,加強與國際多邊金融機構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中國工程咨詢》雜志:2024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我們必須搶抓機遇,加大創新力度,培育壯大新興產業,超前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人工智能是推動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人工智能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將有力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您認為人工智能在未來將會在哪些方面發揮作用,我們又將如何利用人工智能賦能產業升級呢? 茍護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工智能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加快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關我國能否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的戰略問題。當前,人工智能正加速賦能各行各業,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成為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我認為人工智能將在以下三個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一是人工智能催生一批新興產業。如智能網聯汽車、智能機器人、智能家居、虛擬現實等。這些新興產業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提升了經濟產值,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新動能,提供了新活力,也是社會進步的重要助推器。 二是人工智能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傳統產業在我國制造業中占比超過80%。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必須加快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人工智能通過對傳統產業生產制造全流程、全要素、各環節的賦能改造,能夠實現提質增效和降本降耗。 三是人工智能有助于提升勞動生產率。一方面,在人工智能技術賦能下,智能機器人走入生產生活之中,成為人類的得力助手。目前,我國在役工業機器人數量突破150萬臺,占全球總量的比重超1/3,制造業機器人密度達到392臺/萬人。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和賦能,工業機器人的工作效率能夠得到進一步提升;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也在提升勞動者的素質和能力,培養出數字時代所需的復合型人才,推動全社會生產力的提升。 《中國工程咨詢》雜志: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研發應用,開展“人工智能+”行動。實體經濟尤其是制造業是“人工智能+”的主戰場。那么您認為人工智能在推動“人工智能+制造業”方面有哪些優勢條件,我們又將如何推動人工智能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呢? 茍護生:當前,我國制造業規模巨大、信息基礎設施完善,這些都為推動“人工智能+制造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基礎條件。 從數據資源看,我國數據規模大、數據要素市場發展迅猛。據統計,我國數據年產量全球占比超10%,存儲量全球占比近15%。2019至2022年,我國數據市場交易規模從285億元增長至超700億元,年均增長超30%。 從算力資源看,我國算力產業規模快速增長,年增長率近30%。截至2023年,我國提供算力服務的在用機架數達到810萬標準機架,算力規模僅次于美國,位列全球第二。 從數字基礎設施看,我國5G基站數量已超330萬個,占移動基站比例已經接近1/3。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持續完善,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超過240家。 從產業基礎看,我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不斷增長,企業數量超過4400家。同時,我國擁有全世界最完整的產業體系,制造業總體規模連續14年保持全球第一。目前全國已建設近萬家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 總的看,我國在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優化及產業化布局方面走在世界前列,通過“人工智能+制造業”深度融合,能夠有力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提升新型工業化水平。 推動人工智能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是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是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有力抓手,也能有效推動傳統產業、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互促共進。下一步,我認為應該在以下四個方面著力: 一是加大科技創新力度,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支撐新質生產力形成。堅持問題導向,加強機器學習算法、智算芯片、核心軟件等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完善產學研結合的創新體系,鼓勵科研機構、高校、領軍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協同攻關產業共性技術,推動技術成果產業化應用。 二是著力推進人工智能產業化,推動其在制造業領域的應用。推動傳統產業、重點行業智能化升級,加快制造業全流程智能化,提升研發、中試、生產、服務、管理等環節智能化水平;推進人工智能制造業試點示范,拓展應用場景。 三是立足數字智能時代需要,大力培養創新型復合型人才。聚焦發展需求,加強人工智能領域高層次人才和緊缺人才的培育和引進力度,搭建人才交流平臺,暢通引才渠道,完善人才服務。深化高校、職業技術學校和企業間的交流合作,通過卓越工程師計劃及產教融合試點相關舉措,加強智能制造、機器人、算法設計、工業互聯網等領域專業技術人才培育培訓,夯實人才基礎。 四是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實現資源共享共用。加強5G、數據中心、算力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工業互聯網規模化應用,為人工智能與制造業融合發展夯實基礎。推動數據中心、智算中心、數據知識資源等的整合與共享,推動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在生產制造中的應用,降低人工智能賦能制造業的門檻。 《中國工程咨詢》雜志:您提到芯片等電子信息產業在培育發展新動能、支撐新質生產力中的關鍵作用,您能展開談談嗎? 茍護生:芯片是先進技術應用和產品運行的底座。從智能手機到智能網聯汽車,再到云計算平臺,幾乎所有的電子設備都離不開芯片的支持。目前,我國芯片等電子信息產業鏈持續完善,應用場景更加豐富。要進一步促進芯片產業高質量發展,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在國家層面要不斷完善頂層設計,抓好戰略統籌、加強政策協同。在堅持區域集中、主體集聚的基礎上,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推動重點區域因地制宜發展集成電路和電子信息產業,形成梯次化、集群化發展格局。 芯片產業提質升級需要全面加強自主創新研發體系建設。要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系統布局關鍵創新資源。不斷強化創新決策、研發投入、成果轉化等全鏈條部署,加快推進政策、資金、平臺、人才等關鍵創新資源系統布局;系統整合骨干企業、科研院所、國家實驗室等優勢資源,推動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智高效協同融合的科技創新合力。 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是實現芯片等領域產業鏈自主可控的關鍵。要瞄準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方向,對芯片等電子信息產業涌現的新原理、新技術、新材料等關鍵領域進行前瞻性部署,搶占未來戰略競爭制高點。圍繞芯片產業鏈上下游,系統梳理芯片制造關鍵工藝、裝備、零部件、材料的短板弱項,聚力組織攻關突破,全面夯實產業發展根基。 注:原文載自《中國工程咨詢》2024年第4期。 | |||||
相關鏈接
- 徐璐 薛會 許相敏 | 蘇州工業...2024-04-12
- 費鵬 丁一 | 新時代國有工程咨...2024-04-02
- 中咨解讀 | 千年大計綠色為本 ...2024-04-02
- 中咨解讀 | 系統謀劃重點突破 ...2024-04-02
- 專家解讀 | 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2024-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