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咨視界
申海燕 | 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引領國有經濟布局優化調整
| |||||
| |||||
戰略性新興產業代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方向,是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引領未來發展的決定性力量,是國家培育發展新動能、打造未來新優勢的關鍵領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引領未來發展的新支柱、新賽道,要加快提升新興領域戰略能力,謀取國家發展和國際競爭新優勢。中央企業作為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理應成為引領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國家隊和主力軍。 中央企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重要意義 一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根本要求。新質生產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等特點??萍紕撔率前l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要陣地,為新質生產力形成提供了巨大空間。此外,新興領域戰略能力是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全球創新活動空前密集活躍,推動創新版圖、經濟結構加快重構,競爭格局、分工體系深刻調整。要以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為抓手,推動新動能發展、新產業培育、新業態形成,構建新質生產力,打造新興領域戰略能力。 二是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將新技術、新產品、新成果快速商品化、工程化、產業化,代表了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和先進生產方式的變革方向,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支撐。多年來,中央企業在涉及國計民生、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研發了一批國之重器,建設了一批超級工程,發展了一批新興產業,是先進科技和生產力的代表。當前,要抓住全球產業結構和布局調整的機遇,積極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三是國有資本戰略性調整的根本方向。戰略布局繪就發展藍圖,事關國有經濟核心功能和戰略支撐作用發揮,事關國有經濟做強做優做大。圍繞產業結構升級目標,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優化國有資本布局,發揮國有資本引領作用的必然要求;是中央企業因勢而變、順勢而為,不斷開辟新領域、制勝新賽道,重塑新優勢的重要方向;也是深度融入全球發展格局,有效應對國際競爭挑戰,始終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保障。通過強化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國有經濟定位更加明確、布局更為合理、功能得以充分發揮。 四是發展戰新產業基礎已經具備。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創新驅動型的產業。近年來,中央企業創新體系不斷完善,創新能力持續增強,產出了一大批具有標志性和國際影響的科技成果。2023年,中央企業實現研發經費投入超過1萬億元,占全國比重約1/3;研發投入強度如以增加值計算,達到10.2%,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擁有全國1/5的研發人員、1/7的院士隊伍;運行中的國家級研發平臺76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91個、國家技術創新中心6個,為發展新興產業提供了物質基礎和技術基礎。同時,通過原創技術策源地、現代產業鏈鏈長等建設工作,國資央企加快布局核心技術、重要行業、關鍵領域,有效帶動新興產業補鏈、強鏈、穩鏈、固鏈。此外,中央企業巨大的內部市場和應用場景優勢,也為技術帶動、需求牽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和實踐天地。 近年來中央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取得積極成效 近年來,中央企業將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一項重大戰略任務推進,持續加大產業投資,推動國有資本向重點領域進一步集中,國有經濟增長動能加速釋放,發展質量穩步提升,戰略支撐作用不斷增強。 一是實現戰新領域全覆蓋。實現新能源、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生物技術等九大領域的全布局,以及產業鏈主要環節的全覆蓋。2018年到2023年,中央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規模由0.7萬億元增長至2.18萬億元,占全部投資比重由12.8%提升至35.2%,投資規模增長204.8%,年均增長率24.97%,有力帶動產業結構升級和產業鏈融通發展。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領軍企業100強排行榜數據顯示,2022年百家企業實現戰略性新興業務收入10.86萬億元,其中中央企業26家,實現業務收入4.61萬億元,占比42.6%,有15家企業收入超千億元。新領域、新產業、新業態已經成為中央企業的重要增長點。 二是部分領域占據優勢地位。在新一代通信技術領域控制力和影響力不斷增強,在全球通信技術標準、通信網絡建設運營方面優勢明顯,持續引領5G技術演進前沿方向;在風電、水電、核電等新能源領域處于國內領跑地位;在EDA、設計、封測等集成電路產業環節居于國內領先水平;在生物醫藥、現代種業等部分領域具備競爭優勢;基礎軟件整體能力持續提升,初步形成國產工業軟件產品體系。 三是一批核心技術取得突破。載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測、高速鐵路、移動通信、北斗導航、國產航母、核電等領域涌現出一大批標志性成果,集成電路、大飛機、發動機、高端材料受制于人問題有所緩解,白鶴灘水電站、“深海一號”油氣田、華龍一號核電機組、石島灣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等標志性工程的建成,帶動了產業高質量發展。 四是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增強。以國家能源集團、國家電投、中國華能為代表的龍頭企業成為引領新能源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在新一代通信技術領域,形成了中國信科、中國電科、中國電子提供網絡設備,三大運營商開展網絡運營,帶動華為、中興等芯片及設備供應商聯動發展的新格局;工業母機領域,通用技術集團加快整合北京機床所、沈陽機床、大連機床、齊二機床、哈量、天津一機床等行業資源,打造機床行業“國家隊”。 同時也應看到,中央企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仍然面臨諸多問題。例如,國有資本布局不合理、結構不優問題依然突出。中央企業在基礎性行業、能源資源產業、重化工產業占據主導地位,但在高技術產業、戰略性領域比重偏低,在事關競爭新賽道、制高點領域更是發展滯后,甚至未有布局??傮w上仍處于全球產業鏈、價值鏈的中低端,產業基礎能力薄弱,行業共性技術缺失,關鍵環節受制于人,前沿技術引領跟蹤不夠,重點領域配套能力不足,部分領域存在同質化競爭、重復建設問題,制約著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全球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出現新趨勢新特征 當前,重大顛覆性技術帶動了以綠色、智能、融合、泛在為特征的群體性技術變革,世界經濟正步入新興產業不斷孕育發展的關鍵時期。 一是以新技術涌現為推動力量。未來一段時期,隨著機器人、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合成生物學、基因編輯、腦科學、區塊鏈、虛擬現實、能源互聯網等前瞻性、顛覆性技術的不斷涌現,以及在經濟社會各領域的廣泛滲透,不同的根技術與其他技術在鏈接、融合、滲透作用下開始裂變分叉,形成多個分支技術,帶動新興產業向多個方向發展。 二是以產業融合為發展方向。產業融合趨勢持續深化,融合廣度、深度不斷拓展。產業內部鏈條不斷向下游應用延伸,促進上下游縱向融合;產業間融合越來越多,與傳統產業融合不斷深化,推動產業鏈分化重組。此外,技術與技術融合推動多學科、多技術領域的高度交叉和深度融合;5G、工業互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與產業融合,加速賦能傳統產業變革的過程中或將產生新的行業。 三是以全球分工為基本前提。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屬性強、合作程度高,分工體系不斷向產業鏈、價值鏈不同層面拓展;分工層次日益深化,形成了更為廣泛的包括研發設計、生產制造、銷售服務在內的全球分工體系。 四是以產業配套為重要保障。一般來說,新興產業發展初期基礎薄弱,產業鏈不健全,亟須通過完善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布局,扶持龍頭企業,發展配套企業,健全產業體系等方式,多措并舉支持產業發展。 五是以龍頭企業為建設主體。龍頭企業居于產業鏈核心環節,對上下游企業及關聯產業輻射作用顯著,在補鏈、固鏈、強鏈、延鏈,以及強化專業協作和產業配套,開展科技創新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六是以產業集群為發展形態。如,硅谷的信息產業集群、生物醫學產業集群,北京的人工智能產業集群,貴陽的大數據產業集群等,呈現出要素集聚度高、主體互動性高、知識溢出效應強、成長潛力大等特征,展示出更為強勁的創新動力、自我強化的內生動能,以及更加顯著的帶動能力。 七是以政府引導為戰略引領。政府是推動新興產業發展的制度構建者、政策供給者、方向引領者和監督管理者,提供戰略引領、政策支持、資源保障和主體培育功能。 八是以市場主導為決定力量。新興產業的發展,更加依賴于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市場要發揮決定性作用,實現要素有效配置、快速流動交易,加快新興技術、核心資產的迭代發展。 中央企業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政策建議 未來,中央企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不僅要立足于自身做強做優做大的迫切需要,更要服務于大國崛起與強國建設的宏偉藍圖。要加強統籌謀劃與系統設計,強化國家戰略體系與能力建設,增強創新系統整體效能,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構建新型生產關系,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形成全面新型競爭能力,從而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這一大國博弈的主戰場上,打贏與西方國家的正面競爭、全面競爭與體系競爭之戰。 一是統籌戰新、未來兩個布局。從戰新產業到未來產業,體現了科技前沿的發展趨勢和產業結構的演進方向。要統籌國家利益與企業利益、當期利益和長遠利益、技術效益與經濟效益,重點發展戰新產業,超前布局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梯度發展、承接有序、重點突出、動態調整的產業發展體系。加快建設原創技術策源地,貫通從基礎理論、關鍵技術到標準、產品和應用的創新全鏈條,把“近、中、遠”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布局相結合,突破一批面向未來產業的關鍵核心技術。 二是加快構建體系化發展能力。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產業競爭力為主要目標,以龍頭企業為引領,以實施重大項目工程、重要平臺建設為有效載體,以全方位合作、專業化整合為有力抓手,以加強人才、資金、政策支持為重要保障,推動國有資本向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集中,實現橫向貫通、縱向融通,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中央企業科技創新、產業控制、安全支撐能力,加快構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新興產業體系。 三是著力提升產業基礎能力。立足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著力補鏈、強鏈、固鏈、控鏈、延鏈和布鏈,加快構建基于綜合成本優勢的制造能力、基于生態體系的產業鏈掌控能力、基于科技創新的產業兜底和引領能力、基于關鍵要素的價值獲取能力的高質量發展能力體系。針對處于不同技術水平的領域,因產制宜推進橫向一體化、縱向一體化,打造一批具有全球生態主導力、核心競爭力的龍頭企業,構建網狀產業體系,形成網絡生態系統。 四是深度推動五鏈融合發展。推動科技創新、產業發展、資金支持、人才培養、政策供給一體設計、一體部署、一體推進,五鏈深度融合、有效貫通和良性循環。整合創新資源,跟蹤前沿技術、突破關鍵技術、加強基礎研究、增強原創能力;堅持引育用相結合,在重點領域打造領跑者,在新興前沿領域培育開拓者,加快建設新興產業人才高地;發揮長期性、戰略性資金的引導放大作用,發揮風險投資在風險分散、產業培育、創新激勵中的作用,有效分攤成本、對沖風險。 五是充分發揮應用場景優勢。新技術要攻出來,更要用起來,在應用中迭代優化,煥發生機活力。實踐中有效需求不足,市場主體不愿用、不敢用、不能用、不會用等問題是關鍵制約。要充分發揮中央企業巨大應用場景與規?;枨髢瀯?,以大市場培育大產業,大產業帶動大創新,以應用為牽引,統籌科技攻關、試驗驗證、工程應用,貫通創新鏈、產業鏈,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 六是有效防范化解風險挑戰。新興產業因發展的前瞻性、創新性,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著諸多不確定性,特別是在規制邊界確定、技術方向變化、技術路線選擇、商業模式變革、產業發展形態等方面都面臨風險挑戰,亟需政產學研用等各環節前瞻預測、科學研判、有效應對,助推產業行穩致遠。 綜上,要把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擺在更加重要位置,統籌謀劃系統布局,形成重點產業梯次發展、有序銜接的動態開放格局。要強化科技創新,增強要素供給,完善政策體系,不斷催生面向產業變革和技術突破的高質量科技成果,切實將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成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全面建設更具競爭力的未來產業集群以及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現代產業體系,為加快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強物質支撐。 | |||||
相關鏈接
- 馬傳景 | 從人口紅利到勞動紅利...2024-05-17
- 徐璐 薛會 許相敏 | 蘇州工業...2024-05-15
- 韓菲子 | 推進我國“專精特新”...2024-05-15
- 茍護生 | 讓REITs對接“一...2024-05-10
- 徐毅敏 胡業峰 彭翔 | ?高校...2024-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