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咨視界
申海燕 | 關于加快構建生態經濟體系的幾點建議
| |||||
| |||||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加快建立健全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是建設生態文明的根本出路。生態經濟體系的基本內涵是實現“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雙輪驅動。就生態產業化而言,是指通過市場化方式經營生態資源,將無償使用的生態資源轉變為有價值的經濟產品,從而實現生態要素向生產要素,生態財富向物質財富的價值轉化,促進生態與經濟的循環發展。 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長江經濟帶工作會議上提出,要積極探索推廣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選擇具備條件的地區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探索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2018年5月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要加快建立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生態經濟體系。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再一次對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作出系統部署,將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作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鑒于生態文明制度建設體系龐雜內容豐富,在此,僅對生態經濟體系構建提出以下建議。 一、加快完善生態經濟體系是落實習近平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舉措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但是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離不開生態經濟體系的建設。當前,要以生態產品價值轉化體制創新、制度供給和模式探索為重點,加快形成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具體來說,就是要圍繞建立健全生態產品的產權制度、價值評估與核算體系,推進自然資源核算體系建設,加快生態補償及有償使用制度,開展自然資源市場化改革,構建生態產品交易市場體系,建立自然資源資產交易出讓制度以及退出機制,全面構建生態價值轉化制度體系,形成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實現機制和轉化路徑,加快完善國家生態經濟體系,以制度體系建設開創生態文明建設新格局。 二、完善生態經濟體系應把握五大原則 一是著眼長遠發展。生態治理周期長、投入大、見效慢,是久久為功的百年事業。一個治理項目從啟動到盈利,至少需要十年以上的時間。因此,進行生態治理,就要擺脫工程項目治理思維,避免走一家一戶治理的局部化、碎片化、短期化老路,著眼長遠發展,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充分調動更多民營經濟和社會組織參與積極性,加強統籌設計、整體謀劃、全面推進,形成可持續的生態治理合力。 二是確立價值理論。要秉承自然資源價值觀和價值理論,堅持自然生態具有價值,“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價值導向。保護自然,進行生態治理就是實現自然價值增值和形成自然資本的過程,理應得到合理回報和經濟補償。其中自然資源的價值,既包括自然資源本身的價值,也包括社會對自然資源進行的人財物投入的價值。 三是進行系統設計。生態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各個環節之間互相緊密關聯,必須從系統高度,創建、培育、形成生態大循環,使整個生態治理體系進入良性自激發狀態。要堅持生態產品的產權認定、價值核算、價值轉化、生態補償、產權交易等一系列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制度機制協同推進,構建完整的生態價值實現制度鏈條。此外,生態系統價值核算也是復雜的系統工程,要堅持人類收益原則、生物生產原則、保護成效原則、實際發生原則、實物度量原則、數據可獲原則、持續更新原則以及非危害性等原則,系統總結國內外生態系統評估、環境經濟核算體系的研究經驗,建立適應地區特色的生態系統價值核算指標體系。 四是探索市場機制。目前國際社會生態治理大多以政府為治理主體,美國羅斯福大草原、我國“三北”防護林、北非五國綠色壩等都為政府投資建設。政府治理模式中,政府出資治理生態環境,利益全民共享,生態補償可實現內部化,能夠實現生態效益最大化,但面臨著治理、管理、維護成本過高的問題。社會資本治理成本低、效率高,可有效彌補政府治理不足,如何有效激活民營資本的參與積極性又是一個難題。因此,生態治理既要發揮政府的決策引領作用,又要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調動市場機制、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熱情,構建多元、共建、共享的生態治理大格局。 五是強化政策保障。當前我國以政府為主導的生態治理制度,不適應社會資本參與治理的需要。為此要加快完善生態文明體制機制,建立綠水青山轉變為金山銀山的環境經濟政策體系,形成促進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機制,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 三、完善生態經濟體系應抓好七項任務 一是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產權問題是自然資源資產管理的核心問題,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制度基礎。我國現行體系下,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不健全,自然資源產品產權所有者缺位、所有權邊界模糊、各類產權不相協同等問題比較突出。要明確各類自然資源資產產權主體的界定辦法及確權登記的組織模式、技術方法和制度規范,建成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適應生態長周期治理需要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按照誰治理、誰受益的原則,賦予社會投資人對治理成果的管理權、處置權、收益權,形成生態系統綜合治理長效機制。 二是建立生態產品公允價值評估體系。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一大難點是生態產品價值缺乏定量測算的科學基礎,價值測算評價及核算體系缺失導致后續的生態服務市場交易制度、生態轉移支付制度、生態補償制度、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等制度建立缺乏依據。準確發現生態公允價值是生態治理的基礎。要建立生態產品價值科學評價體系,以生態產品產出能力為基礎,建立生態資源價值評價體系,研究森林、流域、草原、荒地等不同類型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核算方法和核算規范,建立地區實物賬戶、功能量賬戶和資產賬戶,并將有關指標作為地區生態補償和綠色發展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 三是研究推行生態有償使用制度。生態產品本身具有公共性、外部性等特征,決定了其不易分隔、難以分清受益者。目前,由于沒有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自然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自然資源及其產品價格偏低、生產開發成本低于社會成本,生態保護得不到合理回報,大量生態產品被免費或過度使用。要堅持破壞者付費、受益者付費以及使用者付費原則,以明晰產權、豐富權能為基礎,以市場配置、完善規則為重點,推進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改革,建立反映供求與稀缺程度,體現生態環境損害成本和修復效益的生態補償制度,加快建立生態服務付費的政策制度框架,解決制度不完善、市場作用發揮不充分、所有權不到位等問題,持續提升自然資源保護利用水平。 四是加快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有效路徑。缺乏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現實手段是制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根本障礙。要不斷拓寬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途徑和方式,建設有效的價格發現與形成機制。加快形成有利于生態治理的綠色金融支持政策體系,通過金融及經濟工具將生態價值顯性化,進而參與到現實經濟活動中,解決生態產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五是不斷深化財政金融領域改革。目前我國財政投資或補貼資金由中央到省、省到市、市到縣,再到村鎮和農戶層層下撥,一家一戶是生態治理補貼主體,沒有針對民營企業的補貼通道。由于生態治理投入大、見效慢、周期長,應采取規?;?、系統化、市場化的治理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生態治理。要加快創新財政補貼方式,建立以事權為主的財政補貼制度;要加快形成綠色金融支持生態治理的制度框架,政策性金融機構要加快推出長周期、低成本政策性綠色貸款產品,加快建立綠色信貸補貼制度,研究設立綠色生態治理投資基金,推動自然資源資產擔保、抵質押貸款等。 六是加快培育形成生態保護大市場。加強生態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創設生態產品及其衍生品交易市場,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生態產品市場體系,形成多元化的生態產品市場生產、供給主體。探索生態產品定價和收費機制,形成生態產品交易機制,完善自然資源市場交易規則,建立交易運行制度體系,推進碳排放、用能權、用水權等生態產品交易市場建設,大力發展自然資源產權交易平臺,促進生態保護服務業及新業態加快發展。利用經濟杠桿加快構建生態保護有效機制,加強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績效評估和監管,建立基于利益相關者的社會規范標準、基于生態產品不同屬性的適應性治理標準以及經濟成本補償標準。 七是持續完善配套政策和監督管理體制。制定生態價值轉化配套政策和監管制度,如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度、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度等。盡快制定和完善生態環境污染損害范圍認定與損害鑒定評估、污染損害修復與生態恢復、評估與監測等方面的技術規范與標準。強化生產者環境保護的法律責任,大幅度地提高違法成本。完善環境公益訴訟制度,加快培育具有原告資質的社會組織,支持有資質的社會組織和法律中介參與環境公益訴訟。 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正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時期。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生態文明重要思想為戰略指引,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的決策部署,加快探索建立能夠體現市場價值的自然資源和生態價值實現機制,讓綠水青山切實轉變成可計量、可考核的金山銀山,從而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為加快實現生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國合會生態補償機制課題組.中國生態補償機制與政策研究[R],2006年. 2.李新寧.生態補償機制治理邏輯:國際案例與中國啟示[J].世界農業,2018(05). 3.任勇.加快構建生態文明體系[J].求是,2018(13). | |||||
相關鏈接
- 楊躍軍 | 永定河流域治理市場化...2020-03-16
- 龍湘敏 | 粵港澳大灣區機場群建...2020-03-06
- 石誠 孟令軻 | 我國“白色污染...2020-03-03
- 王智 | 我國沿海鐵礦石碼頭綜述...2020-02-24
- 胡元明 | 老工業區搬遷改造的思...2020-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