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咨視界
應對產業大變局需要大思路
| |||||
| |||||
產業之爭本質上就是國運之爭。新一輪全球產業大轉移正在重構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同時加速制造業向印度、越南等新興發展中國家集聚。面對復雜多變的內外部形勢,我國應把握產業演替規律,以鞏固和提升我國完整的產業體系為基石,主動適應并引導國內和國際產業格局調整,這將是保障我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穩步邁向民族復興的產業基石。 一、世界產業轉移與大國的興衰更替 1.過去三百年,在要素成本、環境約束、市場需求、政策導向等因素驅動下,世界經歷了四次大規模產業轉移 第一次產業大轉移發生于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初,英國憑借第一次工業革命成為當時名副其實的“世界工廠”及經濟霸主,但也面臨產業成本升高、市場容量有限等瓶頸,于是英國逐漸向法國、德國等歐洲大陸國家及北美國家進行產業轉移。第二次產業轉移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產業轉移的路徑是從美國向日本和原聯邦德國轉移。第三次國際產業轉移發生在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是由日本主導的在東亞地區展開的產業轉移。第四次轉移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除了對東亞“四小龍”產業的承接,中國內地以其廣大的市場吸引了日本、美國和歐洲的大量投資,由此中國成為了新的“世界工廠”。 2.產業轉移是重塑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重要力量且具有一定內在規律 第一,產業轉移深刻影響大國興衰。歷史一再表明,不管是產業轉出國還是產業承接國,哪一個國家順應國際產業演替的規律、把握住產業轉移的機遇期,這個國家就可以加速推動本國產業的現代化進程,成為世界經濟大國甚至強國。反觀那些錯失或者未能完整把握產業轉移進程的國家,則停留在落后發展階段或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第二,產業轉移依次推進。產業轉移從勞動密集型產業開始,進而到資本、技術 密集型產業的轉移:轉移主體從相對發達的國家轉移到次發達國家,再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逐層推進,“雁行”經濟發展理論就是對這一規律的形象描述。第三,要素和市場是關鍵驅動因素。制造業成本的不斷上升和市場需求的變動,是促使發達國家產業向外轉移的內在動因,而產業承接國的成本優勢和龐大市場則是產業轉入的根本動力。其中,成本優勢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勞動力成本,也包括土地等自然資源的成本,還包括稅收等綜合性成本等。第四,產業轉移具有經濟政治雙重屬性??鐕镜募夹g創新不斷推動原有產業的整合升級,加速了國際間的技術轉移與擴散,促使各國的相對技術優勢發生變化,跨國公司成為國際產業轉移主體的趨勢更加明顯。產業轉移既有其自身規律但也受主要大國經濟外交戰略調整的影響,具有經濟和政治雙重屬性,這一點需要準確認識和把握。 二、世界產業轉移與大國的興衰更替 1.發達國家再工業化和新興發展中國家積極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正在對我形成雙向擠壓 全球經濟形勢持續低迷,各國再次意識到實體經濟尤其是先進制造業對經濟增長的重要意義。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為搶占世界經濟和科技發展先機,紛紛提出“再工業化”“工業4.0”等戰略,旨在重振本國制造業。以美國為例,在先進制造業領域有著極為清晰的發展戰略,2011年6月發布《先進制造業伙伴計劃》; 2012年2月發布《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提出三項基本原則和五大發展目標; 2012年3月啟動國家制造業創新網絡計劃,出資10億美元支持創建若干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 2014年10月公布《振興美國先進制造業2.0版》,通過支持創新、加強人才引進和完善商業環境等方式,確保美國在先進制造業領域的全球主導地位。近期.又發布實施了《美國先進制造業領導戰略》。在如此密集的政策支持和引導下,美國先進制造業發展呈現一定的回升勢頭。 發達國家實施再工業化戰略而新興發展中國家也在積極分流我國一些產業,如果把握不好可能會中斷我國工業化進程甚至導致產業“空心化”。實際上自2008年以來,以制造業遷移為特征的第五次全球產業鏈與供應鏈的重構已經悄然啟動,并且趨勢越來越明顯。隨著我國勞動力成本和原材料、能源、土地等要素價格上升,“中國制造” 的很大份額已被,生產成本更低廉的越南、緬甸、泰國、印度、印尼等國家和.地區擠占。在貿易摩擦的背景下,美日韓企業積極扶持越南、印度等取代中國成為新的世界工廠。 2.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對產業格局的重大影響需密切關注 一般認為,人類社會發展迄今經歷三次技術革命,分別是18世紀中葉開始的以蒸汽機為代表的第一次技術革命,19世紀70年代開始的以電力技術為代表的第二次技術革命,20世紀40年代中期開始的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第三次技術革命??傮w看,每約百年經歷一次技術革命。當前,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基因測序等技術的發明和發展為標志,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期,推動全球經濟結構發生新的變化。新一輪. 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加速推進從兩個維度對各國產業體系造成巨大影響:一是對社會再生產的每個環節產生顛覆式沖擊;二是改變國民經濟運行方式以及國家間產業關系。在發展速度上,本次革命呈現出指數級而非線性的發展速度。在廣度與深度上,新一輪科技革命建立在數字革命的基礎之上,結合了各種各樣的技術,這些技術正給經濟、商業、社會和個人帶來前所未有的改變。按照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理論框架析,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加速推進除了帶來生產率的巨大提升外,還對原有生產模式形成了顛覆式創新,包括涌現新的生產工具、生產方法,擴展新的生產對象和生產產品,創造新的組織方式、管理模式等。這也是研判和把握產業演替規律的時代背景。 3.我國產業發展格局面臨新的調整 通過建國至今七十年的努力我國建設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具有完整產業體系的國家。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我國是世界上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上至航母高鐵等大國重器,下至針頭線腦等日用商品,我國都能生產。完整的產業體系環環相扣,為加快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奠定堅實的根基。但同時,我國產業發展格局也面臨新的顯著的調整,既有喜亦有憂。 一方面,區域間產業協同出現積極跡象。我國地域廣闊,區域間工業化進程的差異以及較大的縱深,為經濟內部轉移承接創造了條件。隨著產業轉型升級的加快,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不僅體現在新老產業分化上,也體現在產業鏈的重新布局和大遷移上。傳統產業在出清過程中向低成本、高效率的地區集聚,全國自南向北,由東向西,煤炭、鋼鐵、建材、化工等高耗能在各地的收入占比都出現了下降。半導體、通 信設備、電子元件等中高端制造業向地理縱深發展,不同程.度地出現了從沿海向中部區域的核心城市遷移的特征。產業遷移促使中部核心二線城市崛起,形成以新興制造為核心的.產業鏈基礎,比如合肥的中科系,鄭州的富士康系,武漢的光谷系,西安、成都、貴陽的半導體、電子、光電產業等。中西部核心地區依托特定的工業基礎和日益通達的高速交通網絡,積極承接東部的產業遷移。 另一方面,產業向外轉移亦有“隱憂”。實際上自2008年以.來,以制造業遷移為特征的第五次全球產業鏈與供應鏈重構已經悄然啟動,且趨勢越來越明顯。隨著我國勞動力成本和原材料、能源、土地等要素價格上升,“中國制造” 的很大份額已被生產成本更低廉的印度、越南、緬甸、泰國、印尼等國家和地區替代。在貿易摩擦的背景下,美日韓企業積極扶持越南、印度等取代中國成為新的世界工廠。這在一定程度上開始沖擊我現有產業體系,增加了國內就業壓力。我國是有近8億人口需要解決就業的發展中大國,必須把經濟發展重心放在實體經濟上。從產業國際競爭力和全球產業鏈的分工來看,目前我國主要產業在核心技術及品牌建設方面,同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我國還沒有經歷一個完整的產業現代化過程,輕言“完成工業化”為時尚早。 三、遵循產業演替規律著眼全球布局產業 從歷史規律來看,第五次制造業遷移和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構已成為大勢所趨。面對全球產業分工的新一輪大調整,我國在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走出去”的進程中,應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并以保持和鞏固工業體系完整性、先進性為底線,不斷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既要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也要重視勞動密集型產業,切實防范產業“空心化”,在開放合作中力爭占據全球供應鏈關鍵環節,夯實制造強國建設根基。 1.加強頂層設計戰略引領 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既是我國邁進世界制造強國乃至經濟強國行列的根本之舉,一時一刻也不能放松。一是從國家層面加強統籌謀劃,滾動制定先進制造業發展戰略,使各種發展.要素相互配套。二是保持戰略定力,進一步明確先進制造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保持發展戰略的連續性、穩定性,研究建立促進先進制造業發展的長效機制。三是營造有利于制造業和實體經濟的良好環境,政府通過產業政策旨在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但不能替代企業成為創新主體。四是借助大數據優化布局和決策。可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和項目地理信息系統,將全國所有已建、在建和規劃的各類重大投資項目匯總投射在中國地理經濟版圖上,結合經濟增長預測和各地區供需關系進行綜合分析和總體的布局優化,提高.決策的透明度和科學性。 2.遵循規律布局產業 按照產業演替規律,立足國內和國際兩個大局,主動作為引導產業優化布局。從國內看,用好東中西發展縱深,以鞏固和提升我國完整的產業體系為戰略方向,有序地布置產業結.構。東部省份進一步向加工工業高端化發展,中西部省份依據本地條件加快承接東部轉移產業,從而形成西部以能源支撐產業為主軸,東部以高端產業發展為主軸的新的生產力布局。從國際看,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促進國際產能合作,一方面要優化區域布局,去年我考察了非洲、東南亞多個國家,這些國家土地成本低、勞動力充裕、資源豐富,是我國產能合作的理想區,但也要避免“遍地開花”,確保發展一個、成熟一個。另一方面要關注項目的協同性,我們在海外修了很多路、架了很多橋,基建都“走出去”了,但是產業卻沒有跟上。由于缺乏一體化的戰略謀劃和安排,“走出去”的項目設施建設、產能合作、市場培育三者結合的不好,影響了“一帶一路”項目的顯示度和項目收益。因此,應加強對“走出去”項目的科學引導、綜合服務、有效監管和風險防控體系建設,依托較為成熟的境外經貿合作區,引導和優化產業境外布局。 3.立足科技走穩制造強國之路 先進制造業是制造業中創新要素聚集、成果應用迅速、技術競爭激烈的領域。要強化創新驅動戰略,不斷提高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引導創新資源聚集聚合,推進“政、產、學、研、用”一體化,加快高校和科研院所創新成果的有序轉化。制定實施重點產業技術創新路線圖,明確技術演進趨勢和路徑,合理配置和集成科技創新資源。充分利用好國家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等資源,開展共性技術和前沿技術攻關,為先進制造業培育提供支撐。完善科技、產業與金融有效結合的創新機制,促進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緊密結合、協調發展。.加快先進制造業重大技術標準研究和制定。 4. 適應國際規制開展合作 對于我國的產業升級發展,必須具有全球視野和全球思維,對標國際先進,準確定位自身的優勢和潛力,不斷向產業鏈的中高端邁進。一是充分利用和整合全球資源,通過“一帶一路”和多邊合作機制促進我國產業在國際分工合作中發展壯大,在全國甚至全球范圍內整合資源,制定最優實現路徑,最終實現產業的升級,并在全球競爭中體現競爭力。二是積極培育我國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自主品牌。同時需要注.意的是產業結構的迭代升級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有耐心有定力,平衡好產品的成本優勢和質量優勢兩者的關系,避免陷入成本大幅提高、質量競爭優勢不足的窘境。三是大力保護知識產權,完善法律規范,持續引入國際先進的技術和產業鏈資源。四是通過學習和研究國際市場規則,減少法律風險。 注:本文原載于《中國投資》2020年2月號。 | |||||
相關鏈接
- 田煜 | 變局下的一帶一路規劃求...2020-06-07
- 王澤平 戚文華 | 乏燃料后處理...2020-06-04
- 王艷華 | 易地扶貧搬遷具有劃時...2020-06-02
- 佘湘耘 蘇志欣 | “十四五”交...2020-06-02
- 王大衛 樊劭然 衣夢耘 | 加快...20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