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建議
李華、陳聰 | 當前經濟形勢分析及落實雙循環戰略的思考
| |||||
| |||||
今年以來,在國內外復雜嚴峻形勢和新冠肺炎疫情巨大沖擊的大環境,各地區各部門按照中央統一部署,切實做好疫情防控,有序推進復工復產,經濟實現穩定恢復,經濟形勢好于預期,主要指標比較亮眼,經濟運行延續逐季向好的發展態勢。 一、目前看今年經濟工作有五個亮點 一是經濟增速由負轉正。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72.28萬億元,同比增長0.7%。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長3.2%,三季度增長4.9%,經濟增速呈現逐季回升的良好態勢,這也為全年經濟回暖奠定了基礎、增添了信心。從全球范圍內看,歐美等發達國家依然沒有擺脫疫情的影響,仍然延續負增長的態勢。中國成為全球唯一一個走出疫情困境、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為全球經濟復蘇帶來了希望。 二是外貿增長超出預期。前三季度,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23.12萬億元,同比增長0.7%,增速首次轉負為正。其中,出口已經連續6個月實現正增長,防疫物資和家電、手機、電腦等宅經濟商品出口以及國內復工復產成為外貿增長的重要推手。此外,前三季度,中國對主要貿易伙伴都實現了增長,東盟成為我國最大的對外貿易伙伴,占比達到了14.6%。與“一帶一路”國家的貿易增長也快于中國整個對外貿易增長。 三是國內需求持續改善。前三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7.33萬億元,同比下降7.2%,而三季度同比增長0.9%。雖然在總量上增速仍然下降,但從趨勢上看,消費市場已經走出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線上消費快速增長,前三季度全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15.3%。旅游市場加快恢復,僅國慶8天長假就實現國內旅游收入4665.6億元,同比恢復69.9%。此外,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也實現轉正,前三季度同比增長0.8%,而上半年和一季度投資分別下降3.1%和16.1%。 四是居民收入穩步增長。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81元,實際增速由上半年的下降1.3%轉為增長0.6%,年內首次轉正。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821元,同比下降0.3%,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97元,同比增長1.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城鎮居民1.9個百分點。值得一提的是,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13486元,增長3.6%,拉動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2個百分點。 五是央企加速回歸正軌。前三季度中央企業累計實現營業收入21.1萬億元,收入降幅由上半年的7.8%收窄到前三季度的4.6%;累計實現凈利潤9133.5億元,效益降幅由上半年的37.7%收窄到13.6%。其中,9月央企實現營業收入2.8萬億,同比增長4.3%,月度增速創今年最好水平,實現凈利潤2046.3億元,創歷史同期最好水平。大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延續了快速恢復態勢,為完成全年任務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實施雙循環戰略需應對好五方面挑戰 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黨中央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戰略調整,是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舉措。形成新發展格局,既要把握住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本點,大力挖掘中小城市消費潛能,不斷拓展消費市場空間,也要利用好深耕內陸這個潛在關鍵點,充分發揮內陸地區人口資源優勢,不斷挖掘內需、開拓外需,為雙循環創造良好國內環境。當然,在這一過程中,也需要應對好一些問題和挑戰。 一是積極應對老齡化挑戰。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養老難、看病難等問題將更加突出。應對好人口老齡化問題既是今后一段時期面臨的挑戰,也為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帶來了機遇。要在加快構建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多樣化養老服務體系的同時,深度挖掘老年群體對養老、醫療、健康、陪護等方面的需求,培育和發展“互聯網+”養老助老服務,大力發展社區助老產業,為擴大內需拓展更多領域。 二是多措并舉提升消費能力。近年來,我國國民經濟水平持續增長,居民收入水平也隨之提高,但總體消費能力仍然有限,消費潛力難以釋放,老百姓普遍不能消費、不敢消費、不愿消費。一方面在于當前居民收入水平仍然不高,另一方面也說明現有社會保障能力不強。下一步要綜合用好多種收入分配機制,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不斷完善養老金等社會保障制度,持續加大對社會保障投入力度,著力增強居民消費能力,讓老百姓真正能消費、敢消費、愿消費。 三是堅定不移推進自主創新。當前,我國科技創新能力仍然不強,基礎研究能力不足,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現象較為普遍,基礎軟件、關鍵材料、核心零部件等方面受制于人。要堅持自力更生,發揮制度優勢,把自主創新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探索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新型舉國體制,立足于“卡脖子”的重大問題,在提升基礎研究能力上下功夫,在攻克關鍵核心技術上花力氣,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盡快實現突破,力爭形成更多創新優勢。 四是毫不松懈防范金融風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14日發布報告預測,2020年全球政府債務將達到幾乎與全球GDP(約90萬億美元)同等的規模。債務與GDP之比達到98.7%,創歷史最高水平。未來一段時期內,我國過去長期積累的債務風險也將進一步暴露,給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的發揮帶來諸多不利影響。要加快完善風險防控體系,堅決遏制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增量,穩妥有序化解存量,完善風險處置和市場退出機制,用好用足金融“工具箱”,確保金融市場平穩運行。 五是千方百計優化營商環境。近年來,我國整體營商環境顯著改善,在全球排名大幅度提升,2019年營商環境排名已躋身全球前40。然而,一些地方保護主義仍然盛行,相關產業政策落實還不到位,民營經濟發展也存在不少隱形壁壘,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尚未得到徹底解決。下步要把打造市場化、法制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作為一項長期工作,持續深化政府部門“放管服”改革,破除企業投資歧視性限制和各種隱性障礙,不斷增強經濟發展活力和社會投資動力。 三、落實雙循環戰略要著力做好五方面工作 一是提升供需適配,市場要“循環”。需求側要以質量、標準和品牌為引領,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目標,緊跟新的需求變化,努力提供更多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供給側要及時對新的需求做出反應,大力發展柔性、智能、精細化生產的優質產品,更好對接多層次、個性化消費需求。同時,加大企業研發投入,推動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加速發展,依靠新供給創造新需求。 二是金融服務實體,資金要“循環”。積極運用大數據等金融科技手段,不斷縮短貨幣政策的傳導鏈條,讓資金“直達”實體經濟,防止資金在金融體系內部“虛投空轉”,著力解決民營企業和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要大力發展普惠金融,強化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等領域金融服務,加大對民營企業融資支持,讓資金更多地流向實體企業,切實增強實體企業獲得感。 三是注重成果轉化,創新要“循環”。近年來,我國發明專利數量不斷增加,2019年達到186.2萬件,位居世界前列。然而,發明專利的質量還比較低,專利成果轉化率也沒有隨著專利數量的增加而提高。要在強化基礎研究的同時,破除制約科技成果轉化的障礙,營造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生態環境,推動創新鏈、產業鏈和市場需求有機銜接,促使更多科技成果和專利走向市場。 四是健全流通體系,物流要“循環”。長期以來,我國公路貨運行業存在“多、小、散、弱”情況,導致物流業整體實力不強,物流系統運轉效率不高。要加強鄉村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物流設施高效銜接,降低物流聯運成本。不斷健全縣鄉村三級物流配送體系,疏通物流供應鏈的“堵點”“斷點”,打通農產品運輸“最后一公里”,著力解決“賣不出”“買不到”問題。 五是強化政策落地,政策要“循環”。當前,在落實中央政策過程中,還存在從文件到文件、從會議到會議的“空轉”現象。在雙循環背景下,要把政策的落地落實擺在更加重要位置,做好政策制定、實施推進、完善調整、督促落實和評估考核等工作,切實解決政策執行過程中的“中梗阻”,確保中央各項改革和促進經濟增長的政策落地落實。(紙質版見《中國投資》11月號) | |||||
相關鏈接
- 王艷華 | 如何幫助已經脫貧的大...2020-10-15
- 楊永平 | 以城軌高質量發展應對...2020-09-23
- 王龍運 黃建明 尤振平 | “十...2020-09-21
- 楊上明 | “十四五”油氣產供儲...2020-09-21
- 景峰 | 國家公園政策“路線圖”2020-09-17